張立曄 - 抑鬱年代的靈光再現
現在社會太多負面的東西了,藝術家就像一個治療者,應該讓看到作品的人感到喜悅、幸福,這是我對藝術的看法。我希望未來看到我作品的人會感到開心,我的作品能呈現出正面的力量,讓觀衆感到有鼓勵的心情,我覺得這對我以及現在臺灣的社會都很需要。
大家通常都會將文學和繪畫一起提出,來形容您這位創作者,您創作的起源不管是文學或是繪畫其實都有一些相關的影子,可否請您大概闡述一下這個部份?
我小時後就很喜歡文學和繪畫,最早看日本漫畫書,會跟着畫,高中時讀了很多日文或是外國的翻譯文章,導致高一留級,我逃學就跑到公園或市郊去畫畫,逃學其實就是爲了想畫畫,到後來跟父母說我不想念書了,想去刻佛像,反正對唸書沒興趣,那就乾脆去刻佛像,至少回家後還可以畫畫。所以說最早的萌芽期是在高中那時候,有一些創作的想法和衝動,其實那不是一種立定的志向,反而像是一股拉力想要把你拉去那邊。
退伍之後一心也只想要畫畫,當時生活很拮据,而且也沒什麼朋友,大學同學都離開臺北了,整天關在家裡畫圖,家人也不明白我的生活形態。後來錢用光了,朋友就推薦我去報社畫插圖,之後纔到中國時報、自由時報接稿。結果畫了一年插畫就生病,壓力太大,每天畫畫就是在一個自閉的狀態,這樣的生活狀態一直持續到 2004年,差不多十幾年的時間。
插畫還是需要須配合特定的文本,這對自由的創作者有些限制,但一部分是否也可能滿足了您本身對文字的喜好?
文字的刺激會激發更多的想像空間,但並不是每個文章都是能夠刺激的,還有一個問題:時間的壓力,有時候文章一來你必須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畫出來,靈感偶而會阻塞。我必須畫很多插畫纔夠付房租和生活開銷。
插圖的管道是報紙,它是一種媒體,再加上您本身唸的是社會學類出身的,所以您對社會的議題是非常關注,想請問您有投身於類似社會運動嗎?
我出來新竹的時候,住家附近的新竹公園,被莫名圍了一些欄杆,嚴重影響周遭環境的美感,所以我跟我太太去做抗爭,我自己寫文字,一大早去發傳單,我太太化裝成一個樹人,她把臉塗黑,在頭上套了一個籠子,全身貼滿樹葉,然後舉牌子,我們以行動藝術爲環境和樹木請命。
土石流系列對於觀者來說屬於較具衝擊性的,包括您所命名的這些文字上,也都會刻意去用一些比較強烈、容易留下印象的。能否談談您選擇以這樣方式創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除了想要讓觀者感受到您的創作是可以如此有力量,您還希望帶給別人更多什麼?
鮮明和強烈的東西是自己喜歡,應該與我出生的家鄉,南臺灣的嘉義陽光有關,土石流這個議題其實可以回到大學時代,當時在畫一些邊緣人,這是我最早以關心的社會議題所作的創作。會選擇這個主題和當時自己的狀況有關係,那時覺得自己是蠻邊緣的,說不定我投射了那些狀況到我所畫的邊緣人的形象上面。檳榔西施的現象本身就具有衝擊性,比如一個女生穿着比基尼,站在塵土飛揚的工業區馬路上賣檳榔,或是在酷寒的冬夜裸露身體,這視覺本身就很強烈。而作品強烈,是爲了喚起突顯社會議題,讓別人可以看見,那存在於我們生活周遭的問題。
是否曾經遇到令您印象深刻觀衆迴應。
有朋友到我工作室看,跟我說看你的畫要退後點看,因爲太強烈了。就像我在畫土石流系列的過程中,我的感受是很過癮的,就像是可以把自己丟進裡面,因爲畫很大,所以當你站在這幅畫前面時是看不到畫旁邊的邊際線,就好像你已經處在畫當中,這是最過癮的事情。
您創作的時候是處於何種狀態,才能夠讓畫作最後所呈現讓觀衆感覺強烈,這是否跟您的生命經驗有關?
「徹底燃燒」是我覺得最棒的創作狀態,那是把自己完全丟入的感覺,我在畫土石流和金剛時比較是在這樣的狀態。另外一些系列,像我剛結婚的時候創作的「煉愛佛圖志」,因爲當時要步入婚姻生活,有很多問題被拉出來,所以我跟太太兩人一起去上成長課程,接觸到很多修行。我在結婚前一直生病,我高中時就瘦到42公斤,身上肝臟等器官都有問。後來我去上了很多成長課程之後,瞭解身體與靈魂是互相影響的,所以當你的身體不好時,就從內在切入去處理你靈魂的問題,我感覺到自己比較有力量了。剛結婚那段時間我早上起牀都會覺得渾身無力,無法做任何事情,我太太也說她覺得生命好苦澀,我沒有力量她也沒有力量,所以我開始想畫一些有所滋養,強化與正面力量的東西,就因此出現了金黃色的黃金樹,象徵救贖與轉化的力量。
您創作的時候有什麼禁忌嗎?
我畫畫的時候不喜歡旁邊有人。當把所有東西都淨空之後,就可以將自己完全投入,我在畫金剛的時候,到了晚上八點之後,手機電話都關起來,大門鎖住。我會先冥想密宗的護法神,觀想自己與他們融爲一體,方纔下筆。土石流與金剛這兩系列其實是有關係的。對我來說土石流是一種自我內在能量的破壞與發泄,而金剛就像是一種重建與結晶。但這兩個系列作品也是突顯土地及環境的問題,在深切感受到臺灣一波波的生態浩劫的這些痛苦背後,我希望能有一個具備力量的護法神來消減災難,對我來說這也是一種重建。…更多內容請看http://artemperor.tw/talks/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