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昆明讓傳統非遺“活”起來

戲臺石板金剛塔……在雲南省昆明官渡區,古色古香的官渡古鎮吸引着全國遊客。遊走在古鎮長長的石板路上,滇派內畫雲子、烏銅走銀、民間刺繡……遊客們在賞遊途中感受着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之美。近年來,官渡區爲傳統的非遺尋找到新“活”法,通過用網絡傳播、科技融合產品開發、教育培訓等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延續優秀傳統文化。

昆明官渡烏銅走銀製作

早在2011年,官渡區就設立非遺保護中心,舉辦非遺聯展系列活動;2013年,官渡區又在雲南省率先建成非遺傳基地,先後建設了烏銅走銀、滇劇花燈、滇派內畫藝術等10個傳習館,全面開啓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官渡古鎮雲子棋院中雲子製作技藝

坐落於官渡古鎮的雲子棋院,是遊客會花時間細細品味的地方。在棋院生產車間,1200多攝氏度高溫窯爐旁,兩名工人熟練地地用長勺舀起融化原料液體,逐個滴在細長鐵製模具上,然後經過壓制、打磨、篩選、清晰、晾曬等11道手工生產工序,一個個晶瑩通透,烏黑透碧的雲子就製作出來。“目前,我們已擁有近40多個產品,多元化的產品結構和不斷提升的生產效率,讓我們的雲子產品銷售網絡覆蓋全國20個省市。”棋院的負責人說。

官渡區對非遺保護的支持並不只是財政投入,還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如今的雲子棋院不僅是一家集設計、製作、展示、銷售的雲子多元化企業,還承擔起青少年雲子培訓教學的新任務。在棋院的二樓,從10多個教室傳出老師講課及學生落子的聲音。在初級班,12個年齡在5至6歲的小朋友認真的聽老師的講解,“天元”“高目”“中腹”……這些在普通人看來天馬行空詞彙,早已爛熟在小朋友的心中。5歲的楊梓然學棋已有一年,下棋成了他閒暇時間的最愛。“我覺得學棋很有意思,有各種各樣的變化,我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參加比賽。”楊梓然說。

“我們每個週末都會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開設不同層級的雲子教學課程。目前,有近百個孩子在這裡上課。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不僅教授學生雲子的知識和技法,還會向學生講授雲子所蘊含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跟多的孩子瞭解雲子、喜歡雲子、傳承雲子。”棋院的負責人介紹說。

非遺只有“活”起來,才能真正傳下去。從2011年開始,官渡區主導創辦 “中國(昆明)官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截至今年,聯展已成功舉辦10屆,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200餘個非遺項目在官渡古鎮參展,參加現場展示的各級傳承人500餘人,展會現場交易額達400餘萬元,參觀人次達30餘萬人。同時,官渡區充分發揮社區與學校在非遺保護、延續、創新、創造中的作用,自2018年起,非遺項目累計進校園授課700多個課時,進社區演出238場次,20餘萬人近距離認識、學習了這些流傳百年的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