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一個十萬加寫作者的自省
在幾天前我做了一個選題,「臺軍和解放軍單挑必勝,這類新聞是如何被生產出來的」。這是一位臺灣名嘴在政論節目上說的話,而後被多家大陸媒體引用爲「臺灣新聞」。
就如同昔日的榨菜和茶葉蛋一樣。後來翻資料、去問了周圍相關產業的朋友,發現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在臺灣,若一位有些名氣的學者,他去上一檔談話性的政論節目,從基礎款的2500至3000元臺幣一小時,到有些名氣的5000元臺幣一小時,非常知名的大咖則是1萬元臺幣一小時。
若他正經八百的去企業講座、參與政府機關的會議、或是去大專院校的出席費,出席一次可能從2500至5000元臺幣上下。一次的時間可能是一個小時或更久。而這類會議與講座,需要準備的內容,自然與政論節目不同。
當然,若想賺外快,這位學者也可以選擇跑大陸,在大陸兩岸學術交流相關會議的出席費基本比臺灣高,更別提許多還包餐費住宿,這點在此不用多說。
但本文的目的,不是吐槽學者或名嘴,而是自己,與這個神奇的時代。
過去我自認做政治評論、搞兩岸,是最沒前途的、是超級貧困的、是被時代施捨的可憐人,直到很最近才意識到這確實是個廣大市場。在臺灣,「中共又來了」可以成爲賣點,在大陸同樣也是如此。
曾關注的一位軍事領域哥們兒成天激動呼喊:臺海戰雲密佈、臺海要打了、「開始戰前準備!這回臺海真的真的要打啦!」
臺北女孩在媒體從業六年多,開公衆號也有那麼個三年或四年,我是一個完全體會到時代轉變、且自己有多跟不上時代的人。六年多前,剛進公司,那時公衆號熱火朝天,但我並不懂什麼叫「流量」。
我做着自己感覺有意思的選題,時不時還會被同事唸叨「你這樣寫太口語了,不是正經媒體該有的」。
我不太懂什麼正經媒體,但諸如「又來搞事了」、「兩國真撕了」、「扯!這人壞透了」的敘事當時絕對被主管敲頭,你當你自己是找人吵架的網絡酸民嗎!更不用說把這種當作標題,簡直是找死。
就算是新聞評論,也應當陳述雙方說法、應避免過於情緒的字眼,標題可以吸睛但不能失去媒體水平。那時候大家都秉持着這種方式做評論,並以此自勉:縱然不是征戰沙場的記者,但仔細查閱與覈對資料是基本,我們不是作者。
時間走的很快,我比許多人晚意識到(或承認)「現在時代不太一樣了」。很快地,「破了」、「爽」,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都可以成爲新聞標題,人們也習以爲常。
再更快地我們不再需要在內文上引用不同新聞源、以及正反觀點。
而臺北女孩在這其中,就是一個又當又立的人。一邊嘆息「快餐時代下,現在的年輕人啊」,一邊在別人大造爆款文時抓耳撓腮咬枕頭。
我認爲,臺灣某些學者,是領域中的傑出人才,是兩岸僵冷下能看見問題本質的人,卻因爲一些車馬費在節目上偏頗地引導情緒。
我認爲,現在這個時代下人們獲取信息快速,正因爲這樣提供者更應該謹慎面對自己所產出的內容。
這樣自以爲是的人設,在我開始認真經營某大平臺之後,纔開始明白快餐時代下的根本規律:人啊,一旦吃到「流量」,就難以回頭。
這太令人上癮了!
三月初我開始在一個非常多人使用的大平臺上發文,某一篇意外突破了十萬加。各位觀衆朋友們,十萬加啊!
就算不是公衆號爆款文,但我還是對數字感到些許開心。
過段日子,又有更多閱讀量的文章出現。這其中有些是從公衆號上找過去的文章,修訂內容、換標題,有些是新寫的文章。
一開始文章閱讀量上升,還會戰戰兢兢「內文有沒有出錯啊」,恨不得檢查個十次。
後來,比起緊張內文,更多的是緊張「這個標題……感覺數據沒有上一篇好啊?」
很不好意思地告訴大家,流量的小甜頭太棒了,可以買貓砂、買罐罐,多買一件衣服,甚至開始幻想以後平臺做大、移居大理的可能性。沒結婚的平凡小作者就是這樣單純,幾百一千就感覺實現了財富自由。
正因爲沒流量,所以嚐到一點點流量的滋味,就立刻上癮。
上癮現象一,一旦數據不好看,「呸,我寫這話題幹嘛啊,浪費時間」,甚至當天晚飯都不香。那天,針對五一調休的議題,寫了篇「兩岸人民誰放假更多」,數據奇慘,晚飯都不想吃。
上癮現象二,你會頻繁看創作後臺、不斷刷新手機上的數據,連貓都擼少了。
我自認體會到一個規律,大平臺的推送,可能會讓你的文章被十萬個人看到(展示數量),其中,若有一萬人點開(十分之一),那這次的閱讀量就不會差。
所以文章發出後,我密切關注展示數量及點開的數據,一發現低於十分之一,立刻換標題。
再一會兒繼續觀察,發現仍不夠高,繼續換!
再二十分鐘,不行,還是要換!
換!
阿竹蹭過來,滿懷希望地喵喵叫,我下意識地推開,等等,換標題呢!
毫無疑問,如果在能有固定工作的情況下,透過另一個自己的自媒體,產生額外一份小收入,不管在經濟上還是心靈上,都挺開心的。
跟着熱點,蒐集資料、給讀者一些信息或看法,也有機會在大平臺上嘗試。超級感謝這些機會,這也是我自認唯一感興趣且擅長的事情了。
能在「算是有興趣」的情況下充實工作,我覺得自己挺幸運,也很幸福。
但是幾天的快、換、衝,前幾天的早晨我走在上班路上,突然驚覺,好像有幾天都沒有去感受一下日常生活。一直想着今天要做什麼來點擊,希望今天這篇文章數據能很好,但那幾天都沒怎麼花時間去感受北京的天氣,去聞聞花香,去踩踩草地。
而在過去,每天早晨走去上班,中午吃完飯去草地放空一下,不看手機,仔細感受身邊的日常景色。這是我少數的好習慣。
甚至,提不起精力去寫公衆號。每篇公衆號寫什麼題材、花時間構思,或許看起來普通但都是花不小心思,但是現在,快速的、刺激神經的快評,在收益上更好。
天啊!
於是前兩天,我逼自己,在大平臺發出評論之後就不能再看手機數據,晚上沉澱下來,花點時間構思公衆號。
該寫什麼?最終我想着寫下在這個時代,身爲一個「又當又立」的內容提供者,到底還想堅持些什麼。
現在的涉臺新聞也好、兩岸也好,明明臺灣議題在未來的大陸那麼重要,但角度卻那麼固化:臺獨名嘴蔡英文,臺灣又來搞事了。真實的臺灣又是怎樣呢?大陸下一代年輕人確實也不太想了解。
但不管我還是要說。
我們哪,從小看太少嚴肅分析,被那些獵奇的「你看看中國這樣那樣」的新聞吸引眼球。長大後我們情願花時間看貓貓狗狗,也不想探討現實問題。
我們哪,一方面花很大力氣噴政府,一方面在很多時候,又不會去要求政府負責任。
我們哪,天天說我能選舉,但又常喊「反正那些人都很無能,選一個比較不爛的」。我們哪,很多時候說言論自由,但聽不進去意見不同的人的聲音。
我們哪,以爲搞衝突、搞藍綠對立,是民主下正常的,卻不知道這個後遺症有多大。誰有其他意見,誰就是不愛臺灣。
我們哪,忘記怎麼討論公共事務了,看見的滿屏都是政客名嘴的偏見情緒,以及網路上的你死我活。我們哪,忘記學生時代老師教導過的溝通方式。
但是我們哪,明明就是資本主義的地方,卻對有錢人有強烈敵視,同時對貧困的、需要幫助的人給予非常大的關懷。
做兩岸的困難之處是你永遠得探索,爲什麼這麼反中的地方,往往在很多時候第一時間與大陸民情有共鳴;看臺灣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你永遠得探索,爲什麼看似這麼對立仇視的地方,在許多時候卻又會高喊「愛應該要凌駕政治」。
臺灣與大陸,大陸與臺灣,都該好好看看對方啊。以此自勉,不忘初心。
(郭雪筠/臺北女孩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