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爲木癡狂」的臺灣手作人林志昌

臺灣木工手作人林志昌。(陳聰瑤攝)

「斧鋸去朽邊,獨目看斜偏。巧手隨心動,方正墨線牽。」木屑四濺,刨花紛落間,一塊塊厚重的木頭在林志昌粗糙卻靈巧的手裡變幻出各式各樣的物件。

來自臺灣雲林的林志昌,7年前在上海退休後,決定留在這裡,成爲一名木工手作人。

仔細觀察其作品,都是遷就樹木或樹枝原本的樣子做成,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林志昌說:「每一塊木頭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我儘量都『因材施教』,按照木材生長的特性,做成它原本想成爲的樣子。」

退休前,林志昌一直在上海琉璃工房工作,對木頭產生興趣,還要從一副眼鏡說起。林志昌很小就近視,眼鏡陪伴他一路成長,但他卻一直覺得是個負擔,「出油或出汗時,眼鏡會不由自主下滑,蠻煩的。」在試過金屬、塑料、牛角等各種材質後,林志昌突發奇想,爲什麼不自己用木頭做一副。

經過不斷摸索,林志昌終於做成了一副全木製眼鏡,鏡圈、橫樑、鼻託、樁頭、鏡腳、鉸鏈每一個部件都用木頭製成,甚至連插銷也用的是竹子。更讓他驚喜的是,由於木頭本身具有親水性,可以吸油,眼鏡也不會頻繁往下滑落。

林志昌做的勺子。(陳聰瑤攝)

這讓林志昌開始對木頭着迷起來,他嘗試着讓木頭完全融入自己的生活。「我不要做裝飾性的東西,我想做一些實用性比較強,可以在生活上用得上的東西。」林志昌說。

由於對木頭的癡迷,林志昌經常走在路上,看到斷掉的木頭或樹枝,都會隨手撿起來帶回家,儲藏起來,這也讓他老婆經常稱他「撿垃圾的」,對於這一稱號,他甘之如飴。

「這塊木頭就是我在路邊撿到的,你看它已經爛成這個樣子,可能別人認爲這就是塊爛木頭,可是我好喜歡,你不覺得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嗎?」林志昌拿起一塊被蟲子蛀了很多洞的木頭介紹道,「我已經想好了,後面會把它做成一個燈。」

儘管從一個木工手作人的角度出發,林志昌認爲臺灣有很多漂流木,更適合創作,但他在退休後仍選擇繼續留在上海,因爲這裡給他的,不僅有取之不竭的靈感,還有一份家的安定感。

自1997年來到上海,林志昌經歷了上海一路走向繁華的變遷,也感受着離開哪怕只有兩週也在不斷改變的上海速度,更體驗着無論是設計、展覽還是潮流,一直走在世界前沿的上海時尚。

林志昌感慨:「現在的上海跟我剛來的時候真的是天壤之別,對於創作者而言,這裡更利於激發靈感。上海是一個非常好的城市,也是我的第二故鄉。我現在五十多歲,在上海已經待了二十五六年,幾乎佔掉我一半的時間,人生有多少個二十五六年,這裡就是家。」

林志昌還在這裡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大陸朋友。他們相識於林志昌此前開設的工作室,讓林志昌頗爲驚訝的是,竟然有人比他還「爲木癡狂」。「我第一次知道,有人看到一塊木頭,不管它上面有沒有灰,都會先聞聞它的味道,然後跟它對視,好像在對話一樣。」林志昌說。

林志昌在華東師範大學上課。(陳聰瑤攝)

這樣的一拍即合,讓林志昌和朋友們一起開了一家名爲「龜時間」的工作室,他們期望,來這邊的人不止是打卡,而是可以真正慢下來,用心讓廢棄的木材獲得新生。

爲了將木工技藝傳承下去,工作室還與時俱進,寓教於樂,專門設計了符合小朋友天性的課程,讓小朋友們在玩的同時,也能學到一門手藝。同時,林志昌還在華東師範大學擔任選修課「舊物改造」的客座講師。

剛開始,林志昌還擔心學生們會不會喜歡這個又髒又累的科目,沒想到,帶他們去撿颱風天被刮斷的樹木,讓他們動手鋸斷很粗的樹幹,發揮想像力做凳子和檯燈時,學生們都樂在其中,如今新學年的課程計劃也正在籌備中。

林志昌說:「每次上課時,看到學生們很開心、快樂和享受的樣子,就特別有成就感。」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們體悟到讓廢棄木材迸出更有趣生命的快樂,從而善待身邊所有的人事物。(繆璐)

林志昌帶學生們去撿颱風天被刮斷的樹木。(陳聰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