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內循環

本站研究局稿件未經同意禁止一切媒體轉載,包括友商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

作者|賈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本站研究局專欄作家

中央對於中國推進現代化指導,應藉此機會再作重溫。在學習五中全會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規劃的時候,印象很深刻的是,最近一些年,在改革開放之初確立的黨的基本路線在不斷貫徹的過程中,新的領導集體對於整個中國實現偉大民族復興形成了更系統化的戰略部署與指導。在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舉辦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有這樣非常有概括性的一段話:

“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爲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以改革創新爲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爲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循環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這段話內容非常豐富,顯然是關於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還有我們的總基調、主題、主線、根本動力、根本目的等,進而和大家已耳熟能詳的雙循環概念形成了內在邏輯關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必須打造出來。在學習和領會中央指導方針的寫作過程中,我有這樣一個體會:新的領導集體在科學決策和指導全局政策優化方面,非常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理[1]支撐;從學理層面來說,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主題的勾畫,有利於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更好地以理論聯繫和服務實際的精神來推動全社會做好本職工作

在經濟學語言描述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已經把我們實際生活的社會描述爲一個社會再生產不斷周而復始的過程。這種社會再生產中周而復始的供需互動,形成的就是經濟循環——本土的互動爲內循環,本土與外部世界的互動爲外循環,一個開放的經濟體,必然是內外循環交織、並存的雙循環狀態。當前,中國決策層關於雙循環指導方針的新意非常重要。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早已經是一個雙循環狀態,但現在的指導方針的新意,值得強調的就是在於“以內循環爲主體”。

首先,內循環爲主體和我國過去十幾年間反覆強調的穩中求進、擴大內需方針一脈相承。內循環爲主體的提出,是基於前些年已有的穩中求進和擴大內需的實踐。從認識框架上來說,有關雙循環的所有政策也要進一步優化組合。在政策貫徹實施中,側重於擴大消費和投資內需而形成雙循環,是當下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一種合理抉擇——內循環爲主體正是我們應該深刻領會的中央指導方針的新意,也是對於改革開放40年之後,更爲倚重中國市場潛力釋放的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對帶有普遍規律的認識原理的正確把握,而針對中國的國情和所處的發展階段,要形成更有針對性的指導方針與政策設計:內循環爲主體,首先是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地站在新的發展階段上,更好地掌握主導權、把我們應對不確定性所倚重的因素,放在國內統一大市場之上。這些年,中國居民消費水平大大增長,居民收入人均水平穩步上升,從投資視角上看,在中國工業、製造業的供應鏈和全球產業鏈的融合已經達到相當高水平的同時,作爲世界工廠,中國自己的工業體系、製造業體系已經比較完備程度,而且在繼續努力升級發展的過程中。結合中國經濟的成長性,繼續推進有效投資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而相關的有效投資的機制創新是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創新過程中特別看重的。

在這些客觀基礎之上,內循環爲主體,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把握防風險、穩增長、追求升級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思維,而貫徹到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中,這也是中國,特別是在要應對當下外部環境複雜、面對“百年未有大變局”之下,特別需要加以明確的必然選擇。

強調內循環爲主體,絕不意味着忽視、看輕外循環,在高水平對外開放過程中,要繼續做好一切推動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工作。在實際生活中,毋庸諱言中國的輿論場上會有情緒化的、走極端的特徵,一些有意無意發表出來的觀點,還是存在一定偏差的。有些觀點,甚至把內循環爲主體,對接到我們要重新考慮怎麼樣關門來考慮以自己本土的積極努力就可以解決繼續推進現代化的問題。同樣是先從學理來說,內循環和外循環必須是充分結合在一起的。中央的戰略思維,是一個系統性的框架。

總體來說,雙循環的完整性必須時刻牢記在心的。有很多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認識的研究成果。比如,有一位在海外既做投資一線的實務,同時又特別積極研討相關理論創新問題的學者,有一個很簡明的認識,就是在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以後,人類社會已經不可逆地形成了一個統一市場,有一些因素看起來是對統一市場的否定,但那只是階段性的、暫時的,比如說曾經美蘇冷戰對抗幾十年,似乎不能形成統一的共享產業鏈的局面,但是歷史在它的深層邏輯上證明,如果不積極主動地把自己作爲一個經濟體(內循環)融入整個全球化的大循環(雙循環),那麼就必定被邊緣化,在發展過程中必定不能如願地跟上生產力解放的主潮流。中國現在處在強調內循環爲主體的新發展階段上,亟應把握住內循環必然和外循環相互促進,形成全球不可逆的統一市場的主潮流。這個歷史規律是可以總結出來的,有助於我們認識更高水平開放對於中國現代化的意義。這種更高水平的開放,就是基於人類文明進步和生產力繼續解放不可逆的規律性認識,在中國應對種種挑戰、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努力做好自己內循環而且以內循環爲主體的同時,積極通過內、外循環的相互促進,積極參與全球的經濟大循環,來更好地使要素儘可能充分流動,進而把握住信息革命時代的發展機遇、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方向(當然也包括還要進一步貫徹好“一帶一路”的倡議);同時,又一定要有對生產關係的充分認識,即中國經濟社會轉軌,對於中國內部改革深水區制度創新攻堅克難的催化和倒逼,還迫切需要在高水平開放情況之下以進一步開放。從這個意義上講,內外循環相互促進,是在與內循環爲主體必然緊密匹配的命題。

註釋

[1] 學理,指科學上的原理;學問中的道理。

(本文整理自賈康6月26日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新書發佈會暨“雙循環”研討會上的發言,有刪改。)

本站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研究局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

移駕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關注本站研究局官方視頻號,看書本上學不到的新鮮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