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專意,相伴壁畫六十載

資深修復師故事

講述人: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復師、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李雲鶴

1956年,我從山東老家出發,打算去新疆闖一闖。路過敦煌時,聽說敦煌文物研究所人手,我就暫時留下來,在莫高窟清掃積沙。三個月後,所長常書鴻先生問我:“小李啊,願不願意做壁畫修復?”就這樣,我走上了文物修復這條路

文物修復師李雲鶴(左)在進行文物修復。光明圖片

一切從零開始。沒有天平,我就用秤藥的戥子;沒有烘箱,就靠太陽曬。看見別人有任何好方法,我都拿筆記下來。我還跟着史葦湘、孫紀元先生學習製作塑像繪製壁畫。修復文物,要懂點兒化學物理材料水文氣象,也要了解歷史和藝術。自打幹這行起,我就成天琢磨這些,其他事情很少佔據心思了。

第161窟是莫高窟第一座整窟修復的洞窟。60多平方米的壁畫,我修了兩年。剛開始,人一走進去,壁畫便雪片般落下來。畫師嘔心瀝血留下的藝術珍品,卻損壞成這樣,太讓人心疼了!家人生病了,我心裡會着急;壁畫“病”了,我心裡也一樣放不下。

保護文物,要把損失降到最小。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文物局請我去青海樂都縣曇寺搶救壁畫。當時,剝下來的壁畫背後附着一層石膏,起翹變形,沒法回貼。只能把石膏鋸成馬賽克似的小方塊,一點點剔除,最後把壁畫理平整並拼起來。可是這樣做,如果將來出問題再揭,壁畫能經得住折騰嗎?經過反覆考慮,我決定把壁畫固定好後掛起來,後面留了通風道,水汽滲不到壁畫上,更便於壁畫的保存和移動

每次幫兄弟單位修壁畫,看到斷胳膊斷腿的塑像,我都會帶着學生義務修好。我跟學生說,人身上皮膚肌肉擦破一塊,過些日子就長起來了;文物壞了可就不能再生了。要把文物看成國家的寶,你纔有心去保護它。

幹文物修復60多年來,我記了一百多本工作筆記,走了全國11個省市、30多家文物單位,修復了4000多平方米壁畫、500多尊塑像。欣慰的是,經過數十年努力,莫高窟壁畫已經從搶救性修復向預防性保護過渡。

在我的影響下,我的兒子孫子孫女都從事壁畫修復工作。我對他們說,保護文物要有“四心”:愛心細心、耐心和決心。我深深記得早年間的一幕——在洞窟裡修壁畫沒有光源前輩們就在洞外放一塊白板,把光反射進洞裡。過一會兒太陽挪了,就停下來去把白板轉個角度,再繼續畫。

今年是我在榆林窟修復大佛的第6年。我馬上就90歲了,總感覺還有很多事沒來得及做。只要身體好,我就會繼續修復,我多保護一點兒,就能多給子孫留下一點兒。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李韻宋喜羣王冰雅張哲浩杜羽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11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