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感慨兩岸差距日益拉大
這次,是我第三次參加中華兒女文史科技體驗營。每次參加時,除了可以與外面的旅行團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之外,而且還可以更深入的瞭解許多教科書上學不到的知識。
升船機的撫今
我第一次在長江上,坐着船慢慢地航向升船機,當船行駛到承船廂內,我們一行人跟着鬱主席一起走到船頂,一邊聽着解說員解說這個升船機是怎麼運作的,一邊等待着升船機把我們帶到三峽大壩的壩頂上。在等待的過程中,解說員介紹三峽大壩的升船機整個建造到完工的過程,遇到哪些的困難與辛酸。在三峽大壩動工建造以前,是每逢十年一遇大淹水,現在完工後是百年一遇了。
經過了一段時間,到達了壩頂並駛出承船廂,除了聽到解說員詳細的解說之外,還透過曹壽民老師在旁邊的補充,讓我更瞭解爲何要建造三峽大壩和可以讓船在長江上順利航行的升船機的構造與運作。
這天,來到了屈原祠,也是這文史科技體驗營的第四天,一邊一層層的往上爬,一邊聽着解說員的解說,讓我對詩人—屈原更有進一步的瞭解,終於瞭解他爲何跳江的真正原因。整個解說的過程猶如身歷其境,彷彿屈原出現在我們的面前訴說着。
參觀神農架國家森林公園和神農頂國家地質公園及金猴嶺,高度都在三千公尺以上,空氣有點稀薄,但是行徑間的風景美不勝收,不禁得讓人多看一眼,把眼前的景色拍下並且大口大口的吸大自然的芬多精,還可以細細聆聽潺潺的流水聲,溪流流水雖不大,但層層疊疊的從高處向低處流去,濺起串串的水花,落在我們的身上十分的冰涼。
黃鶴樓的追昔
在炎熱的午後,我們坐着大巴車來到了黃鶴樓,在參觀黃鶴樓時,雖然到處都是人擠人、寸步難行,但是我們都是很認真的聽導遊解說,當來到了第二層,我被一整面的詩詞及從唐代到清朝所修建的黃鶴樓的模型深深的吸引,因爲可以透過唐朝詩人閻伯理寫的黃鶴樓記中,得知名字的由來及透過這些各朝代修建的模型瞭解到黃鶴樓的古今樣貌。
當我們爬到了第四層就無法往上一層了,因爲樓上正在整修。在樓上可以眺望遠方黃鶴樓的舊址,因爲在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所以在1981年時,將黃鶴樓搬到離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重建,於1985年6月落成。
大陸行的驚豔
參加三次中華兒女文史科技體驗營的我,跟着鬱主席的腳步,發現除了可以走訪到不同的城市與鄉村,體驗當地的風土名情外,還可以瞭解到當時先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發生了甚麼事。經過這八天的旅程,白天除參觀豐富的行程並瞭解當地的歷史發展外,晚上閒暇時都會相約出去體驗當地的夜生活、夜景及夜晚不同的風土民情,來釋放白天趕行程所累積的壓力。
隨着我參加的次數越來越多,越是發現大陸不斷的進步,讓貧富之間的差距縮小,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而且還因要不斷開發,把挖掘到的古蹟或文物等盡其所能地保存下來。相反的,我們卻一直原地踏步,人與人、政黨與政黨之間無止盡的算計和惡鬥,不知道何時可以停止。兩岸之間的差距從縮小經過黃金交叉,如今又拉大,讓人感慨萬千。
本文由臺北市兩岸人民交流服務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