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報/3D列印讓垃圾變貨幣 塑膠銀行濟貧環保兼得

圖、文/科技新報

遠古時代,人類拿飄到海灘上的貝殼貨幣。如今,世界各大海灘上,卻飄滿了寶特瓶垃圾,或許有一天,人類得拿寶特瓶當貨幣了……什麼,這不是未來,而是已經實現?沒錯,新創事業塑膠銀行(Plastic Bank)正在第三世界國家推動讓這些塑膠垃圾成爲貨幣,垃圾成了錢,還能幫助廣大的貧苦人民,有這種好事?這要歸功於 3D 列印技術的發達,海邊的寶特瓶,都可以再製成 3D 列印的原料,就在 2014 年 6 月 8 日,世界海洋日這天,塑膠銀行發表第一款由回收原料成的 3D 列印材料所列印出的產品。如此一來,第三世界國家滿街都是、飄滿河邊、海灘上的廢棄寶特瓶等塑膠,都有了價值,而廣大的貧苦老百姓,只要去撿它們就好了,就好像遠古人類撿貝殼一樣,撿來的塑膠垃圾,可以充當貨幣,譬如說每多少個就能交換食物,每幾百個、幾千個,能交換電腦,或是教育醫療服務,而塑膠銀行則回收收來的塑膠廢棄物成爲 3D 列印材料,或印製成產品銷售取得資金,來支援這些服務,或是直接列印出窮人所需生活用品給他們。於是,這個聰明的點子,一口氣解決了第三世界國家的貧窮問題污染問題,利用窮人來清除垃圾,又利用垃圾來幫助窮人,而公司還可以賺錢。塑膠銀行總部位於加拿大溫哥華,現在想將觸角伸往哥倫比亞秘魯等國家。創辦人執行長大衛凱茲(David Katz )表示最大的挑戰並非商業模式,而是必須克服語言文化隔閡,與內心恐懼失敗的障礙。塑膠銀行在秘魯,已經透過提供教育與工作機會改善了許多拾荒者的生活,甚至改變了他們與下一代的命運,也得到英屬哥倫比亞資源回收委員會(Recycling Committee )所頒發的創新發明獎獎勵塑膠銀行發明將垃圾製成 3D 列印材料的技術。臺灣的 3D 列印產業發展正遇上瓶頸,在 3D 列印機全球價格快速下降的趨勢下,不少臺廠淹沒在這股洪流之中,在 Computex 2014 會場上,3D 列印廠商參展遠遜於往年,且大多都正在與虧損搏鬥中。臺灣發展產業還是停留在專注於銷售硬體產品的迷思中,塑膠銀行的想法或許可以給政府產業界一個啓發:發展新產業不是隻注重做硬體,而是要參與開創一整個新的產業生態環境,需有更廣闊的視野才行。另一方面,塑膠銀行的例子,也再度顯示,不是隻有黑心污染環境,壓榨人民,才能賺錢,一邊做環保,一邊幫助窮人,也可以是成功的商業模式,這點與先前《科技新報》報導的線上租小狗服務「小狗出租」(Puppies For Rent)有異曲同工之妙,也一樣值得我們深思

One Man’s Plastic Waste is Another’s Business Mission Plastic Bank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