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文藝研究與非遺保護傳承

作者苗懷明,系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2020年12月21日,文化旅遊部公佈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這一批新列入198個項目,其中曲藝類入選的有蔡家窪五音大鼓、屯留道情陵川鋼板書、蘇北大鼓等18項。此前國務院已於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公佈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上這一次,共五批1570項,其中曲藝類共145項,佔到近十分之一的比例。

對說唱文藝研究來說,這些都是重大利好消息,對曲藝學的學科建設將具有深遠影響,不僅推動整個學科的良性發展,而且也決定研究的未來走向。要說清這個問題,先要回顧一下說唱文藝的發展歷程及此前的研究情況

中國古代,儘管同樣爲主流社會和正統文化所排斥和歧視,但相比之下,說唱文藝的社會文化地位小說戲曲的地位更爲低下,在其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充滿更多坎坷和艱難。這表現在,它不僅沒有產生像《西廂記》《牡丹亭》《三國演義》《紅樓夢》這樣具有典範意義且影響深遠的優秀作品,而且也沒有得到像李贄馮夢龍金聖嘆毛宗崗張竹坡這樣的開明文人的青睞,未能獲得提升文化品位、精緻典雅化的機會,一直保持着民間原生狀態。也正是因爲如此,說唱文藝文獻散失的情況更爲嚴重,其發展演進過程及相關作家、作品所留下的空白點也更多。

進入20世紀,受時代學術文化思潮的影響,在王國維、胡適、魯迅等先驅者的提倡、推動和示範下,通俗文學被納入中國現代學術的範疇,得到學界的認可和重視。但就受重視程度及所取得的實績來說,還遠不能與小說、戲曲相比,起點不如小說、戲曲之高,而且缺少像《宋元戲曲史》《中國小說史略》這樣具有典範性、能夠影響數代人的學術力作。

更爲尷尬的是,小說、戲曲研究如今都已成爲獨立的研究領域,而說唱文藝似乎還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和確定位置,經常作爲小說、戲曲研究的附庸而存在,通常只是在與小說、戲曲發生某種聯繫時,才受到較多重視。

這種狀況直到進入本世紀後,隨着中國乃至全球社會文化語境的深刻變化,說唱文藝的發展及其相關研究纔出現重要轉機,呈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之所說這樣說,是因爲以全球範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爲契機,包括說唱文藝在內的中國通俗文學創作與研究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由此帶來了說唱文藝文獻蒐集、整理與研究的一系列新變。這種改變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在觀念上,人們已不再將以說唱文藝爲代表的通俗文學僅僅作爲中國本土的民間文藝來看待,而是把它提高到全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高度進行保護和研究。這種觀念並不侷限於某一個國家和地區,而是屬於全人類的共識。如此之高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對說唱文藝在內的通俗文學的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二是在制度上,無論是聯合國還是各個國家和地區,大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作爲一項基本的文化制度加以落實和執行。就中國而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國家的一項基本文化政策,並從法律制定、機構設置等方面予以落實。其具體進程如下: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屆大會通過了關於設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作品錄》的決議。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004年8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009年3月4日,國務院批准在文化部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2011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在此背景下,說唱文藝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全社會的重視。這對相關研究來說,一方面可以得到制度、人力、資金及物質條件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加入進來,呈現出良性發展的態勢

與先前的各個時期相比,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政策的推動,進入本世紀之後的說唱文藝研究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說唱文藝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視。這表現在不少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相繼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之類的研究機構,如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復旦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浙江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武漢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等。有些學校比如南京藝術學院還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這些研究機構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對包括說唱文藝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專門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此外,中國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曲藝牡丹獎從2004年第三屆開始,設立理論獎,專門獎勵在報刊上發表的曲藝研究論文和正式出版的曲藝學術專著,這對相關研究無疑也是一種積極推動。

二是研究力量大爲加強,特別是許多年輕學人的加入,使說唱文藝研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這表現在,有關說唱文藝的碩士、博士論文題目數量上有着非常明顯的增長,這標誌着年輕學人正迅速成爲說唱文藝研究的主力軍。

其間,一些說唱文藝方面的博士學位論文如鮑震培的《清代女作家彈詞小說論稿》、崔蘊華的《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盛志梅的《清代彈詞研究》、周巍的《技藝與性別:晚清以來江南女彈詞研究》、郭曉婷的《子弟書與清代旗人社會研究》、車振華的《清代說唱文學創作研究》等相繼公開出版,體現着說唱文藝研究的新收穫和新趨勢

儘管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但在21世紀之前,以說唱文藝爲題目的碩博論文不超過10篇,由此不難想象此前這一領域研究的冷清情況。之所以進入本世紀後說唱文藝成爲碩博研究的熱門題目,一方面是學科內部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則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政策的影響與推動。

三是說唱文藝研究全方位展開。這表現在說唱文藝的各個門類皆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並出現相關的研究著述。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鼓詞、彈詞、子弟書等少數幾個曲種上,其他曲種則關注甚少,進入本世紀後,各個曲種皆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視,特別是寶卷、木魚書等更是取得較大進展。以往關注的重點往往在年代較早的一些作品上,如《再生緣》《天雨花》等,而這一時期則對晚清及民國時期的說唱文藝作品給予較多關注,對這些作品從音樂、演出、文化等諸多方面皆予以考察。

就研究的方法而言,也呈現出豐富多元的態勢,其中既有對中國古代說唱文藝文獻諸問題,包括作者、版本、目錄、源流等進行的梳理、辨析,也有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對現存說唱文藝文獻進行的蒐集、整理與研究。說唱文藝本身就是一門活着的藝術,是民間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獲取文獻的途徑除了各類藏書機構典籍的爬梳外,還需要深入實地進行田野調查,兩種方式形成互補,相輔相成。

總的來看,進入本世紀以來,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政策的影響和推動,說唱文藝研究呈現全新的景象,逐漸成爲一個新的學科增長點,這種新既體現在學術理念上,也體現在研究方法上。隨着人力、物力投入的增加,相關研究呈現出紅火景象,與此前各個時期相比,近20年間所出版的說唱文藝研究著作不僅在數量上有着明顯的增長,而且所涉及的範圍也相當廣泛,在此基礎上,有的研究者從學科建設的角度提出曲藝學的概念,彰顯說唱文藝的學術文化地位。可以說,當下的說唱文藝研究無論是從硬件上看,還是從軟件上看,都是境況最好的一個時期,可以期待這一領域的研究將會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10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