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海基會:從兩岸橋樑到臺獨絆腳石(歐陽聖恩)

1993年04月29日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三天會談後簽署雙邊協定。(美聯社攝)

1990年10月2日上午,廈門飛往廣州的廈門航空8301號班機被劫持要求前往臺灣,因燃油不足在廣州白雲機場降落。飛機着陸後因劫機者奪取飛機控制權以致偏離跑道,先後撞上在地面的西南航空和南方航空班機,造成3機共128人遇難。

被劫持的廈門航空8301號班機罹難人數最多,包括劫機者在內有75名乘客和7名機組人員死亡,18人受傷,機上有一個20名遊客的臺灣旅遊團,只有導遊一人生還。最後被撞上的南航班機上,共有46人遇難,機上也有一個臺灣旅遊團,10名遊客全部罹難,這次空難導致30名臺灣旅客死亡。

1987年11月政府已開放大陸探親,但「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並未改變,政府在官方不接觸立場下只能請臺北市旅行同業公會理事長陳瑤池代爲協商處理廣州空難善後賠償事宜。

1986年5月3日華航貨機駕駛王錫爵在廣州降落投共,原來拒絕和中共接觸的國營華航,5月17-20日被迫宣佈基於人道立場出面與中國民航在香港展開4次「兩航談判」,王依願留在大陸,貨機則經香港飛返臺灣。總而言之,臺胞在大陸發生任何事情糾紛,政府自陷於「三不」不能介入。兩岸交流所衍生的事務性問題,只能由政府委託民間機構執行公權力。

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在1990年初就有設立「中介機構」的計劃,郝柏村在當年6月接替李煥擔任行政院長後,這項構想更迅速化爲實際行動,在經過半年籌備與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多次會議討論,海基會應勢成立;對內是準行政機構,對外則是以民間團體財團法人身分,充當政府認證的「白手套」與中共打交道,來解決兩岸間的糾紛。

三不政策催生白手套

1990年11月21日由政府捐助新臺幣5億2千萬元成立的海基會,舉行首次經徵詢獲同意的民間捐助人會議,因爲只靠政府基金尚無法提供運作,捐助人就是海基會的當然董事;有人只捐100萬元但與李登輝關係良好就成爲董事,也有少數董事食言並未捐助;張榮發捐助500萬元卻不願曝光,成爲唯一沒有擔任董事的捐助人。事實上董事會並無實權,只扮演橡皮圖章的角色,陸委會才握有掌控海基會的實權。

在捐助人會議之後緊接着召開第一屆第一次董監事會議,傍晚並在新聞局舉行成立記者會。國民黨中常委、臺泥董事長辜振甫被李登輝、郝柏村及陳長文共同推舉爲創會董事長,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秘書長、理律法律事務所執行合夥人陳長文爲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由郝柏村任命),筆者是第一位參與籌辦會務的人員,當時還沒有辦公場所,就借用理律法律事務所辦公室上班。

但海基會宣佈成立後卻找不到主管單位,內政部與經濟部都說兩岸事務不是他們的業務,因此由行政院捐助的5億2千萬元無法動支,陳長文乃以私人名義向臺北市銀行借款作爲辦公大樓租金、裝潢及開辦費用、薪資支出,因爲陸委會在次年元月才成立。小雞呱呱落地,母雞妳在何方?因此海基會當了3個多月孤兒,隔年3月9日才正式開張運作。江春男(筆名司馬文武)在《自立晚報》說:「海基會的誕生一開始就胎位不正,後來又發現父母不詳,從此註定其災難的一生」,既幽默又切中要點。

辜汪會談盛況不復見

英國文豪狄更斯的《雙城記》開章明義寫出:「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光明的時代,也是黑暗的時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海基會受政府委託肩負兩岸和平溝通交流的使命與重任,卻處處受立法院和陸委會制肘動輒得咎,在創會初期讓有鴻鵠之志的前3位秘書長成爲一道彩虹快速消失,不可承受之重就是《雙城記》敘述的景象。

海基會成立9個月後,中國大陸也成立對口機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基會成立之初的講習會,行政院長郝柏村、黨秘書長宋楚瑜、國安局長宋心濂都到會勉勵;創會的47位人員咸認爲兩岸未來是否統一或和平共存,他們都懷着創造歷史的使命。

1993年4月的「辜汪會談」是海基會「最光明的時代」,象徵兩岸走向「談判代替對抗」。這中間有一段只有幾人得知的秘聞,辜振甫在出席辜汪會談一週前在家跌倒,腳部受傷腫脹不能穿鞋行走,幸由精通中西醫的某醫學健康組織陳姓總會長治療才能如期與會,否則主角缺席,辜汪會談勢必延期、取消甚至引起猜忌誤會。

但辜汪會談後秘書長邱進益卻表示後方(陸委會)朝令夕改處處約束,授權範圍全部公開,既無尊嚴又沒有迴旋空間和底牌怎麼談判?結果陸委會罕見在夜裡10:30舉行臨時記者會嚴厲譴責邱進益。在官場裡上級以記者會形式抨擊下屬機關當家主管絕無僅有,此舉置大老辜振甫於何地?

邱終於和李登輝心腹、陸委會主委黃昆輝決裂後辭職。也是和陸委會理念不合而離職的第二任秘書長陳榮傑,獲悉陸委會深夜發表緊急聲明以爲是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後來諷刺地說原來是陸委會在「殘害同僚」。邱進益離職的最後一句話「海基會是沒有明天的機構」,在民進黨執政時一語成讖。

海基會在初期的「海陸內鬨」中讓多位秘書長、副秘書長、處長不如歸去,後來更是換黨執政就換董事長、正副秘書長和處長級主管(有一名副秘書長和處長藍綠關係良好反而不斷升官),也有被董事長請來前朝的藍營幹部回任副秘書長,第二年就被秘書長冷凍而離職。

員工必須忽藍忽綠,顏色正確去適應意識形態不同的新主管和新政策;由於機構長年空轉功能萎縮,當初滿懷報效國家理想的青年,平均年齡不到40歲,碩士以上學歷佔60%的年輕人在失望中幾乎全部離職。現在的職員早就不知30年前蓽路藍縷艱苦任事的創會人員了!

民進黨去中兩會斷線

李登輝於1995年6月訪美,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連戰密赴奧地利、捷克訪問曝光,中共立即拿兩岸溝通橋樑海基會開刀,禁止海基、海協兩會互動,第二次辜汪會談成泡影,李登輝提出兩國論至陳水扁2008年執政結束總計12年,兩岸協商從辜汪會談的雙贏又恢復爲昔日的零和局面。

2008年5月國民黨重返執政,馬英九拋出橄欖枝兩岸兩會才恢復交往協商。2008年6月至2015年8月兩會負責人江丙坤、陳雲林,以及繼任的林中森與陳德銘共舉行了15次會談,包括兩岸直航、大陸游客來臺、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核電安全合作協議、開放陸生來臺就讀、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服貿協議等。雙方看似互動熱絡,朝正面發展,其實會談都侷限於經濟面與事務面,並未向前踏進一步邁向兩岸前途的政治談判。

民進黨的「臺獨」主張不敢付諸實施,而1991年3月正式運作的海基會到2021年12月的30多年,其實也是變相的「獨臺」(維持現狀)。「兩岸關係除了表面的往來,其他作爲上都寸步難行」,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分析說。

筆者認爲中共願意和我們蘑菇30年,不排斥創造性的模糊「九二共識」,除了對美國的顧忌之外,其實是深謀遠慮,利用和平的假象藉機加強發展經濟、科技與武力,若我方重踩大陸《反分裂國家法》紅線或宣佈獨立時,才能爆發「地動山搖」,武統臺灣和對抗可能協防的美國。而蔡英文2016年5月上任後絕口不提「九二共識」,轉爲仇中反中去中國化、倚美謀獨,配合美國的以臺製中,海基、海協從此徹底斷絕往來,形同陌路。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爆發期間,有關武漢臺胞返臺問題悉由陸委會和國臺辦直接交涉聯絡,形成「政府對政府接觸」。海基會試圖和海協會聯絡,對方就像隱形單位不再回應(1996年3月臺海飛彈危機時,海基會傳真海協會試圖溝通卻石沉大海,熱線也中斷),海基會沒有對口單位只能協助陸委會聯絡統計滯留武漢的臺胞。

陸委會直接與大陸對話

兩會高層異動更可看出端倪,以前這位置德高望重,大家搶着幹,現在海基會董事長已經可有可無。老藍男李大維在2020年5月接掌董事長,兩個月後就轉任總統府秘書長,形同兒戲,遺職由海基會無黨籍副董事長許勝雄(金仁寶集團董事長)代理至今,成了維持機構的象徵。

秘書長姚人多2020年5月辭職,到9月才由蔡英文辦公室主任的老藍男詹志宏(國民黨栽培,在陸委會退休後復出)繼任。由於大陸海協會目前只是聊備一格,不再扮演對口單位,海基會衆多業務當機停擺,白手套如同破布,冷竈成了殘燈末廟。

對口單位海協會的現任秘書長由創會時的年輕專員馬國樑(曾全程陪同筆者考察大陸旅行探親環境的友善帥哥)升任,2016年7月上任至今,和海基會哈拉哈拉做個樣子罷了。一個被稱爲沒有明天的海基會居然一再膨脹,63歲的退休官員可以轉任副處長,《自由時報》報導外界質疑海基會是佔高缺的「退休公務員的退輔會」!

海基會在設計時定位於《國統綱領》近程階段的任務性機構,在進入中程階段時裁撤,因此租用臺塑大樓10樓做會所,任職不到9個月的邱進益秘書長才租下同棟12樓大會議室和11樓的資料室與記者室,繼任秘書長焦仁和寧願毀約賠錢也要搬離他認爲風水不好的地方,遷租民生東路三段的宏泰世紀大樓16、17樓;原本放置在海基會入口,象徵兩岸橋樑與交流意義的典雅ㄇ字形高腳長桌則棄置在會議室一隅。

馬英九當政時竟然同意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斥資在大直自建九層高的豪華大樓,轉型爲常設機構,準備成爲萬年海基會,符合他維持現狀的政策。其中三、四兩層樓686坪成了蚊子館,閒置五年才降租金勉強租出,海基會編制只有114人,怎用得到這麼大的空間?

「三不政策」從1989年財政部長郭婉容赴北京出席亞銀年會已名存實亡,雙方官員直接接觸;2013年10月陸委會主委王鬱琦和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在印尼峇里島舉辦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會面互稱官銜;2015年5月張志軍與新任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在金門會談,兩岸官員再度正式接觸,陸委會已從幕後走到臺前直接和大陸官方對話,何需隔靴搔癢的白手套,自欺欺人?

百人機構上億經費閒置

世事難測,國共關係在轉趨緩和時,2016年民進黨擊敗國民黨而且極可能長期執政,兩岸關係演變成民共博弈,從追求統一變成統獨之爭,海基會的橋樑角色反而成爲臺獨的絆腳石。人生的30年無法倒退,海基會卻能時光倒流30年,從光明墜落黑暗空留遺憾。

海基會於2021年9月3日舉行第11屆董監事第3次聯席會議,海基會代理董事長許勝雄表示,未來兩岸疫情舒緩,恢復交流是雙方共同努力的方向。這是爲官不得不說的場面話,是望梅止渴、空中樓閣的話語。海基會目前的功能只剩勉強服務檯商臺胞,創會宗旨最重要的交流、談判已束之高閣,掃進歷史。

國民黨奉爲兩岸和平共處的「九二共識」被視爲賣臺與一國兩制,民進黨堅稱「九二共識不再有一中各表,曖昧不再能達到原定目的」,近乎攤牌。國臺辦則強調不回到「九二共識」就沒有任何妥協餘地,形同最後通牒,而且明講只談「九二共識」的前半段「一箇中國」。潘朵拉的盒子終於掀開,沒有「一中」的共識,兩岸關係就是沒有交集的平行線,怎麼坐上談判桌,恢復交流溝通?

小布希和歐巴馬執政還能喊出「歡迎中國和平崛起」,川普上臺不再蕭規曹隨,其右翼勢力採取了關稅貿易戰、科技戰和意識形態鬥爭的方式遏阻中國,並將臺灣作爲代理人戰爭的棋子。

蔡政府在川普支持下將兩岸關係由原有的「和平極大化,威脅極小化」快速轉爲「和平極小化,威脅極大化」的局勢。蔡英文將「中國大陸」改稱「中國」,就是「兩國論」的延續;她在2021年國慶更說「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形同「新兩國論」的語言和宣示,因爲她認爲有美國的撐腰和龐大的武器做後盾,臺灣有能耐對抗中國,兩岸何需終極一戰,可以各走各的陽關道。

中共看起來像紙老虎,除了國臺辦批判「蔡英文國慶談話是鼓吹臺獨、割裂歷史、販賣兩國論」之外,沒有強烈反應,但是逼統的行動已大幅擴張。從今年10月開始,中共軍機破紀錄進入臺灣防空識別區(ADIZ),從2020年9月中旬至2021年10月,超過843架共機擾臺;《紐約時報》10月14日報導:In a Surge of Military Flights, China Tests and Warns Taiwan──Record-breaking numbers of Chinese military planes probed the airspace near Taiwan.

美國衛星最近又披露新疆沙漠發現中共的「旱地行舟」行動,建造美國航母和驅逐艦模型,配合附近號稱航母殺手的東風-21D飛彈試射場、東風-26遠程反艦飛彈,明顯是針對美國航母戰鬥羣介入中國周遭軍力的測試(China Builds Missile Targets Shaped Like U.S. Aircraft Carrier, Destroyers in Remote Desert──USNI News, Nov. 7, 2021)。

加拿大軍事月刊《Kanwa Defense Review》報導指出,近期的衛星圖像顯示中共火箭部隊位於新疆庫爾勒的射擊場,至少有4架疑似F-35戰機的模型(First a fake US aircraft carrier and now China has models of F-35 fighter jets),可能是火箭部隊東風-16和東風-21C中程導彈測試的目標。中共拿下臺灣困難度不大,美國纔是真正可怕的對手。

BBC News在11月也報導指出:美國研究人員在2021年上半年發現,中國正在西北地區的沙漠中建造100多個新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

習近平與拜登在2021年11月16日視訊峰會結束之後,重申「一中」即是「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習近平還說「如果臺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所謂「斷然措施」就是「武統」的代名詞。

拜登則迴應美國仍秉持長久以來基於《臺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的「一箇中國」政策,堅決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或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行爲。

蔡政府隨後表示:臺灣的立場一貫清楚,就是「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紐約時報》也以Biden and Xi are meeting amid economic and military tensions.做出詳細報導。

統一和獨立是兩岸領導人堅持不變的信念與目標,兩岸關係究竟是「戰爭或和平」,繫於雙方當家今後的作法,根本不需要已生鏽的海基會作爲民共溝通的橋樑!

回顧海基會成立之初何等風光,每天上班時間有衆多媒體在海基會記者室全天候守候期盼好消息,希望這白手套能改變兩岸命運帶來和平。但是李登輝執政末期和陳水扁、蔡英文上臺,海基會變調萎縮了,和對口單位海協會溝通中斷形同陌路,從最光明的時代倒退回最黑暗的時代。

海基會三大功能「協商、交流、服務」,現在只剩「服務」,由於大陸各地「公證協會」(處理兩岸文書驗證)也停擺,使服務功能大打折扣,但海基會整體預算反而編列更多;一個百人機構編列2億多經費卻被迫閒置,此乃現代官場的怪現象,對白手套而言,只能說美人遲暮,前景黯淡淒涼。

(作者爲文史工作者)

【未完待續,歐陽聖恩專欄每週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