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史達林格勒之戰重現?(歐陽聖恩)

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許多城市的軍民爲了保衛家園與德國法西斯進行了殊死的鬥爭。爲了表彰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和英雄事蹟,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特授予這些城市英雄城市的稱號。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史達林格勒軍民浴血奮戰了200多個日日夜夜,瓦解了德國法西斯的進攻並將德軍殲滅。史達林格勒的勝利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扭轉了二次大戰的戰局。如今,史達林格勒已改名爲伏爾加格勒。圖爲在史達林格勒拍攝的士兵巴甫洛夫與巴甫洛夫大樓的合成資料照片。巴甫洛夫曾帶領20多人在大樓與數倍於己的德軍浴血奮戰,最終獲得了勝利。大樓因此被命名爲巴甫洛夫大樓。下圖是2015年4月23日拍攝的巴甫洛夫大樓。如今這裡已經成爲了一處民宅,但仍保留一處斷牆作爲遺址並留有紀念的銘文。(圖文:新華社)

1943年2月史達林格勒之戰德軍戰敗,蘇聯趁勝加入歐戰,減輕盟軍負擔,被認爲是二戰的轉捩點。美國有蘇聯助陣則將兵力分散到太平洋戰場對付日軍,日本受美國強大軍力牽制,使中國對日抗戰逐漸扭轉劣勢,因此史達林格勒之戰對我國八年抗戰有重大影響。

蘇聯戰神晚景淒涼

史達林格勒之戰的蘇聯英雄是總指揮官朱可夫(Georgy Chuikov),二戰時期十大將領之一,有蘇聯戰神之稱;他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兩年曾給日軍重大打擊,打消日本北上攻蘇的野心。

日軍在1904年12月爲爭奪旅順的203高地,俾能居高臨下砲轟旅順港內的帝俄艦隊,完殲高地的6000帝俄駐軍和艦隊;次年5月又在對馬海峽讓帝俄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因此日軍於1939年5至9月二戰前夕,在蒙古人民共和國邊界的諾門罕地區發動兩次戰役,企圖藉由侵華攻打昔日手下敗軍,進軍蘇俄。

未料朱可夫指揮蘇蒙聯軍大勝日本關東軍,日本始知歷經30年,軍力已不如蘇聯,於是放棄攻擊蘇聯(1922年成立)的「北進戰略」而採取「南進計劃」。1941年4月並和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日本在投降前一週始終和歐亞大陸這隻北極熊保持互不侵犯關係(蘇聯取巧於1945年8月8日對日宣戰)。

朱可夫於1940年晉升上將,旋被任命爲蘇軍參謀總長,在莫斯科保衛戰和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立下大功。但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二戰結束後他因爲功高震主,被史達林和繼任者赫魯雪夫兩次免職,晚景淒涼。

焦土之戰歷史重現?

本文主要告訴讀者史達林格勒之戰的慘烈猶如人間煉獄,現代化的戰爭取決於尖端高科技武器給予敵方致命一擊,不會有上述的焦土之戰,但美國若介入干預兩岸戰爭,戰場在臺灣,則焦土之戰歷史可能重現。

民進黨政府以侏儒對巨人,小蝦米對鯨魚,明知和中共兵戎相見毫無勝算,卻堅持臺獨理念反中抗中;宣稱不畏戰,不避戰,這是倚美、狐假虎威產生的自我感覺良好,天真地高估自己實力。臺灣的年輕人多不懂歷史,而且受政府與網軍帶風向影響,根本不知戰爭的無情與恐怖殘忍,看了血腥戰史之後,他們還想上戰場嗎?

連讓人痛心疾首的反萊豬都被宣傳爲反美豬與反美而在公投中遭否決,所以英人Guy Fawkes很早就說「一羣騙子和傻子組成的社會體系,千萬不要試圖叫醒傻子和指責騙子,否則這兩夥人會一塊兒對付你」實乃當今社會最貼切的寫照。

美國曆史學家 Dr. Will Durant 在歷經40年完成的鉅作《世界文明史》(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中指出:「歷史只是浩瀚宇宙的一粒沙子,它給我們的啓示是必須〈戒慎恐懼〉」。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造成多少人間悲劇,犧牲上千萬軍民,臺灣簡化偏頗的歷史教科書完全無法提供這一代年輕人戰爭無情的概念,而且深信有美國做後盾,中共只是虛張聲勢的紙老虎。

筆者特別要強調,統獨之爭乃意識形態之爭,人民有選擇的自由,沒有是非對錯的問題,但敵強我弱是現實。美國陸軍戰爭學院2021年12月16日發行的《參數》(Parameters)冬季刊認爲現行的美國策略不足以有效嚇阻中共武統,因此荒唐的建議臺灣應實施焦土戰略,不惜摧毀最有競爭力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來威懾大陸侵臺。

果真臺灣走上自殘自毀之路也不能影響大陸的民族主義放棄念茲在茲、奉爲終極使命的兩岸統一。低頭溝通談判求取兩岸和平的最大公約數並非顯示畏懼懦弱,而是爲子孫後代着想,要走更遠的路,建造和平安居的家園。

讀者文摘在1973年史戰30週年時將Craig的鉅著《史達林格勒之戰》(The Battle of Stalingrad)以書摘刊出,大陸和歐美也出版多本相關書籍,國家地理頻道更製作紀錄片《戰爭風雲系列之史達林格勒之役》(Generals at war-The battle of Stalingrad),這些書籍和影片透過網路還是看得到買得到。

血腥如軍民絞肉機

史達林格勒之戰從1942年6月28日開始,8月23日德軍第16裝甲師架設22座浮橋強渡頓河進入伏爾加河西側的史達林格勒,空軍出動2000架次做地毯式轟炸,地面部隊更高達30萬人。9月13日攻入史達林格勒,9月底德軍有80多個師陸續參加作戰,11月初佔領了史達林格勒80%地區。

在城中雙方進行寸土必爭的巷戰,蘇軍在斷壁殘垣中繼續進行頑強抵抗。到1943年2月2日戰爭結束,德軍出動100萬兵力,蘇聯約投入110萬人。史達林格勒99%的建築成爲瓦礫廢墟,80多萬居民約只剩1500人存活(有些逃離,由於戰役規模太大,缺乏實際傷亡數字)。

上圖爲1942年8月1日在史達林格勒(後改名伏爾加格勒)拍攝的巴爾馬列伊噴泉。這座展示少先隊員歡快舞蹈的噴泉坐落於伏爾加河畔戰鬥最激烈的地區,歷經戰火卻奇蹟般地保留了下來。下圖爲2015年4月22日在俄羅斯伏爾加格勒拍攝的巴爾馬列伊噴泉遺址。(圖文:新華社)

這場「人類史上最慘烈血腥的絞肉機戰役」造成200多萬人死亡,德軍投降9萬餘人。蘇聯恨德軍入骨,讓戰俘活活餓死凍死,只有6萬人在天寒地凍中走到西伯利亞戰俘營,開始生不如死的生活,最後僅5000多人倖存返國。這場戰爭成爲第三帝國滅亡的啓端。

希特勒以消除共產黨作爲發動東線戰事的藉口,實際上是要奪取史達林格勒南部的高加索油田作爲機械化部隊的能源,從當地還可北上直攻莫斯科,南下切斷英美對蘇軍的補給,染指中東和印度洋,完成德日部隊會師,聯合出擊統一世界。

仇恨讓雙方都殺紅了眼,變成殘暴的野蠻人;德軍眼看勝利在望,卻因爲希特勒抽調部隊支援在北方潰不成軍的義大利部隊,錯誤的戰略讓蘇軍有機會在11月19日展開「天王星行動」的反擊;後備部隊更源源不斷的從西伯利亞等地趕來支援,採取消耗戰和游擊戰來拖垮德軍。

反觀德軍錯估蘇軍捍衛家國的決心與能力,以爲3個月就能贏得勝利,進軍莫斯科紅場舉行慶祝儀式;結果戰事從酷熱的夏季拖延到冬季,面臨嚴冷氣候仍然穿着夏季軍服,在零下30度的酷寒里根本沒有作戰能力,戰車也無法發動。

蘇軍最高統帥,前文提到的朱可夫對德軍主力第六軍團後方最脆弱的補給站展開猛攻,德國空軍補給在惡劣氣候下時有時無,緩不濟急,廢墟中的斷垣殘壁讓德國坦克無法進入,反倒成爲蘇聯狙擊手絕佳的戰場,戰事轉爲對德軍不利的巷戰與肉搏戰(好萊塢電影《兵臨城下Stalingrad:Enemy at the Gates》就是敘述上數場景)。

朱可夫採取貼身緊逼的戰術,儘量將己方的前線戰士與德軍貼近,使德軍的炮兵部隊無法發揮遠程攻擊,德軍把這種看不到敵人的城市防禦戰稱爲「鼠戰」(德語:Rattenkrieg)。

德國第六軍團保羅斯將軍(General Paulus)見勢不妙要求撤退卻獲令死守陣地。《孫子兵法》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忠心耿耿的保羅斯卻沒有抗命,以致走上敗亡之路。他被記錄下來最令人難忘的話是對一位步下運輸機的空官說「你我已經人鬼殊途,你是在對死人講話,從今後我們的生命將成爲歷史陳跡。」

蘇軍在1月22日攻下德軍僅存的補給機場,德軍彈盡援絕,大勢已去。但是希特勒還祭出最後一招,他下令第六軍團軍官個個升級,保羅斯將軍被升爲元帥,德國的元帥從不投降,希特勒希望保羅斯明白要「自殺殉國」。保羅斯痛心拒降將使子弟兵悉數被殲滅,1943年1月31日,他違抗元首意旨率殘兵敗將投降。

2月2日,最後一聲炮響過後整個史達林格勒都安靜下來,雪花泛着銀光,城市上空迴盪着男性播音員的聲音:「同志們,偉大的史達林格勒市民們,我們勝利了…」。

士兵九分鐘生命週期

二戰史專家薩摩索諾夫悲痛地指出,「史達林格勒戰鬥最激烈時,一名士兵在戰場上存活時間不超過9分鐘,軍官是3天。」,全程參與戰役的老兵波波列夫幸運地在戰場上活過了無數個「士兵9分鐘生命週期」,因而成爲劫後英雄。

2015年6月,官方在他居住的土黃色圓筒樓外牆,以黑色的大理石鐫刻其名做爲表彰。這位倖存老兵已經95歲,頭髮稀疏,臉上皺紋縱橫,他對記者淒滄地說:我來到史達林格勒時,部隊有7000多同袍,沒有幾天只剩下60多人。

市郊的馬馬耶夫山崗是史達林格勒最重要的制高點,雙方爲了爭奪這座小山,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雙方一天要在這座高地上拉鋸十幾次。爲了紀念這場戰役,1967年蘇聯在山崗上建造了高85公尺(相當30層樓高)的「祖國母親在招喚」雕像。

史達林格勒市中心火車站對面噴泉中間有一座舞蹈雕塑,在德軍的砲火轟炸中奇蹟般殘留下來。戰地攝影師在戰場所拍的照片流傳至今,孩子們圍繞着鱷魚跳舞的歡樂雕像,和背景中燃燒的建築物形成強烈諷刺的對比,如今這座雕塑已成爲觀光景點。

史達林格勒位於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伏爾加河(Volga River)下游。這座工業城市和農業重鎮始建於16世紀,舊稱Tsaritsyn,意爲「沙皇之城」;1925年4月易名爲史達林格勒,表彰內戰時期他在此地率紅軍力抗白軍。1961年,曾對史達林實行鞭屍制裁的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以反對個人崇拜爲由,將史達林格勒改名爲「伏爾加格勒」(Volgograd)。

2013年1月伏爾加格勒市議會通過一項奇怪的決議:每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署日)、2月2日(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勝利日)、5月9日(納粹德國投降日)、9月2日(日本舉行投降儀式日)、6月22日(德軍入侵蘇聯日)和11月19日(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天王星作戰啓動日)這6天,伏爾加格勒改稱史達林格勒。

臺灣忽視這場戰役

1993年由德國拍攝134分鐘的電影《史達林格勒》,描寫4名正在度假的德軍士兵臨時被徵召前往史達林格勒作戰,隨着嚴冬的來臨和蘇軍的絕地大反攻,德軍在冰天雪地裡「想的不是如何作戰,而是如何活下去」;由於希特勒堅持不能撤退,每天都有數千名德軍戰死,兵敗如山倒,最後兩位主角在幻想回鄉的絕望中凍死。

俄羅斯於2013年推出首部戰爭場面浩大3D的IMAX電影《史達林格勒》,深切刻畫出戰爭的殘酷無情、人性的溫暖、誓死捍衛家國的情操、將士和平民都淪爲刀俎的悲慘命運,發人深省。

德蘇以自己角度拍攝的史達林格勒之戰(圖文:歐陽聖恩)

這兩部電影立場當然各異,相互指責,但只是敘述戰役的片段,無法彰顯這場血腥戰爭悲慘的全貌,焦土之戰長達5個月,從夏天打到冬季,時空錯綜複雜,戰況混亂,死傷慘重。兩部《史達林格勒》臺灣都未上映,只有從網路和YouTube上觀賞。

歷史與戰爭就像前人的遺言與吶喊,血腥猙獰的歷史應視爲明鏡,鑑之惕之,否則可見的未來,歲月將不再靜好!

(作者爲文史工作者)

【未完待續,歐陽聖恩專欄每週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