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孫子兵法的中國智慧(歐陽聖恩)

瀕臨太湖的穹隆山是孫武當年的隱居地,他在此寫出了《孫子兵法》。蘇州市吳中區在穹窿山景區開發出孫武隱居地、孫子兵法碑刻廊、兵聖堂等人文景觀,吸引衆多海內外遊客前往參觀。(新華社)

外電報導,2022年5月在烏克蘭抗俄的亞速鋼鐵廠(AZOV)內竟留下一本烏克蘭翻譯版的《孫子兵法》。而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也曾公開引用《孫子兵法》「九變篇」的「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來解釋爲何要對烏克蘭進行特別軍事行動。

中國歷史上的兵書還有《吳起兵法》、姜太公呂望所着《六韜》,《軍志》(作者不詳),唯《孫子兵法》被譽爲「兵學鼻祖」,有「兵經」之稱,作者爲春秋末期齊人孫武。他對齊國政局失望投奔吳國,在這段期間撰寫了13篇兵法,建立了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

●孫武被吳王重用成名

就像三國時期司馬徽和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孫武經伍子胥「七薦孫子」之後,將兵書送呈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吳王知孫子善用兵,拜爲大將。孫子以3萬兵,西破強楚20萬兵,北威齊晉,顯名諸侯,使吳成爲強國。

《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孫武見吳王闔閭之間,《史記》記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1972年在山東臨沂出土的漢代竹簡《孫子兵法》是年代最早的抄本,極具參考價值,筆者也有一本1992年立青文教基金會出版的中英對照《孫子兵法校釋》。

《韓非子》提到吳王闔閭問孫武:「什麼人都可以用兵法訓練嗎?」孫武答「可以」。於是吳王把後宮佳麗全數交給孫武,要他訓練一支娘子軍。這批佳麗認爲吳王只是開玩笑,仍在校場上嬉鬧。孫武爲建立軍紀,把隊長也是吳王最寵愛的兩名妃子當場斬首,其他佳麗震懾於孫武威信才嚴格遵守規定,任憑其指揮。

明朝劉伯溫的《百戰奇略》就包含孫子兵法而說:「凡興兵伐敵,所戰之地必預知之。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凡欲征戰先用間諜,覘敵之衆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則大功可立,戰無不勝」。

●《孫子兵法》亦屬博弈葵花寶典

《孫子兵法》流傳到國外譯成多國語言,史稱拿破崙更對此兵書愛不釋手;英國軍事理論家Liddell Hart嘆稱:「《孫子兵法》把我20多部著作所涉及的戰略和戰術原則幾乎網羅殆盡」;日本企業進行教育訓練時經常引用《孫子兵法》做參考。我們強力去中國化,限制年輕一代閱讀古文,忽略中國史,老外卻視若珍寶。

《孫子兵法》的影響已超越軍事應用,實際上亦是博弈策略的經典著作,不僅在軍事方面發揮重要的影響,對政治、經濟、商業、外交捭闔、人事管理和市場策略等與博弈相關的領域亦有指導意義。明朝張應俞所撰《杜騙新書》談及商業方面就借用兵法謀略;《New York Times》作者Robert Greene 的《權力的48條法則》(The 48 Laws of Power)一書廣泛採用《孫子兵法》哲學;微軟的比爾蓋茲、日本軟銀集團的創辦人兼社長孫正義都是善用《孫子兵法》的大企業家。

歷史上還有《孫濱兵法》被誤認爲《孫子兵法》,孫濱也是齊國人,孫武的後世子孫,曾和龐涓師事鬼谷子學習兵法。該書最早見於《漢書o藝文志》,東漢末年失傳後,其書的存在成爲懸案。1974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同時出土竹簡本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才確定該兵法的存在。《史記》、《東周列國志》、唐代趙蕤的《長短經》都提到孫濱用兵如神。

●嘔心瀝血兵書十三篇

《孫子兵法》共13篇,6075字,包括始計第一(原篇名「計」)、作戰第二、謀攻第三、軍形第四(原篇名「形」)、兵勢第五(原篇名「勢」)、虛實第六、軍爭第七、九變第八、行軍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間第十三。

由於時境變遷,科技昔非今比,茲摘錄各篇一二,以爲借鏡參考:

一、計 篇:「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就是指兵不厭詐,能攻顯示爲不能攻;實際要打仗,卻顯示不打;要從遠處近攻,卻顯示將從近處近攻。

盟軍在二戰諾曼地登陸就充分運用此計。而1943年1月,英軍訂定「肉餡行動」(Operation Mincemeat)誤導德軍相信盟軍將進攻希臘而非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將重兵移防到希臘,這場成功的軍事欺騙行動使英軍順利佔領西西里進而擊敗義大利。2022年4月在英國首映的《Operation Mincemeat》就是具體呈現上述歷史的電影。

二、作戰篇:「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故兵貴勝,不貴久」。軍隊作戰要求速戰速決,戰事拖延則軍隊疲憊,挫失銳氣;長期作戰必然導致國家財政困難;因此貴在速勝,持久則不利。

希特勒採用閃電作戰擊敗波蘭,但東進蘇聯從夏季打到冬季,補給困難後援不繼,轉勝爲敗,50萬降軍被蘇軍折磨得僅剩5000人在冰天雪地裡走到戰俘營,成爲二戰成敗的轉折點,北韓軍隊3天內就攻陷漢城俱爲「貴在速勝」的明證。

三、謀攻篇1:「凡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軍爲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如何使敵國完整歸順纔是上策,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所以上策是以謀略克敵,其次是折衝樽俎,利用外交談判手段制敵,用武力攻敵是萬不得已。國共三大決戰的平津戰役,共軍能和平解放北平即採此兵法。

謀攻篇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瞭解敵人和自己,百戰都不會失敗,否則勝負沒有把握;對敵我都不瞭解,每次用兵都有危險。孫子兵法強調「攻心爲上」與「不輸」,重點不在「求勝」。項羽坑殺秦降卒20萬人,白起坑趙卒45萬人,均非孫武作戰手段,而玉石俱焚、兩敗俱傷更非其所願。

四、形篇:「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於防禦的一方,隱蔽兵力如深藏地下;善於進攻者,發動攻勢如從天而降(閃電戰術),如此既能自保又能求勝。善戰者必先謀求立於不敗之地,再尋找擊敗敵人的機會。所以強大的一方必先有勝算再尋求與敵交戰;弱勢的一方則是先冒險和敵人交戰,然後企求僥倖得勝。秦趙長平之戰的廉頗和白起均善用之。

五、勢篇:「激水之疾,至於飄石者,勢也;鷙鳥之擊,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湍急的流水能飄移石頭就是急速的「勢」;老鷹迅飛出擊能獵殺雀鳥,就是短促急迫的「節」。所以善於指揮作戰者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的,發出的節奏是短促的。險峻的態勢就像張滿的弓,短促的節奏就像擊發弓弩沒有回頭箭。三國時期關羽中了吳國將領呂蒙的「勢」計,離開樊城奔赴襄陽,結果被呂蒙所俘,後來更大意失荊州。

六、虛實篇:「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勝,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成勢,無恆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用兵猶如水流避開高處流向低處;贏得戰爭是避開敵之鋒銳而攻其弱處。水因地形而制約流向,作戰則視敵情而變通取勝。沒有呆板的作戰方式,能瞭解敵情而致勝就是用兵如神。

韓戰時的人民解放軍充分運用此點,美軍具裝備與火力優勢卻被打得求和,越戰、阿富汗戰爭亦如此。

七、軍爭篇:「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軍隊行動迅速像疾風,行進從容時如森林輕晃;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禦時如大山巋然;軍情隱蔽時如烏雲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

日本戰國時四大戰神之一的武田信玄使用的軍旗,均寫上「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2020年6月香港國安法實行前夕,警察制服上都貼有「風林火山」標語。

八、九變篇:「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法則在於不要寄望敵人不會來,而是自己有充分戰備使敵人不敢侵犯。中美、俄美、南北韓間的對峙,甚至兩岸局勢都是如此。

九、行軍篇:「兵多非益,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兵力多不一定戰勝,不能一味迷信武力而輕舉妄動,只要不輕敵冒進,並集中兵力、判明敵情,就可能戰勝敵人;既無深謀遠慮而又輕敵妄動,勢必戰敗。德軍兵敗史達林格勒即爲明證。

十、地形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易、遠近,上將之道也。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瞭解地形地勢是作戰的輔助參考。正確判斷敵情,考察地形險易,知道雙方遠近,這是高明將領的致勝之道。對待士卒像對待嬰兒,士卒就可以共患難;對待士卒像對待愛子,士卒就可以同生死。

戰國時的趙國大將趙奢與士兵共飲食,趙王賞賜全部分給將士,因此戰無不勝,就是將士一心共赴國難。他又搶先佔領山頭,利用地形掩護打敗秦軍;韓信背水爲陣,採取孫武「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打敗趙軍,活捉趙王歇。

十一、九地篇:「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衆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羣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善於指揮作戰的將官能使敵人前後部隊不相策應,主力和分散部隊無法互相聯絡依靠,官兵之間不能相互救援,士兵分散不能集中,集中兵力也無法完整。將帥率兵深入敵境,要像開弓沒有回頭箭。對待士兵若像驅趕羊羣,趕來趕去,就會使軍隊混亂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十二、火攻篇:「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主不可以怒而興軍,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火攻形式有五種,一是火燒敵軍,二是火燒敵人軍需,三是火燒敵人裝備武器,四是火燒敵軍糧倉和彈藥庫,五是火燒敵軍補給線。國君不可一時氣憤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一時惱怒就求戰。

齊國田單就是用火牛陣打敗燕軍,二戰美軍用火焰噴射器燒殺在山洞壕坑裡的日軍,在韓戰和越戰中使用火焰噴射器和燃燒彈殲敵,俱屬火攻。

十三、用間篇:「用間有五:有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間諜有五種:鄉間是將敵國的民間人士爲我所用,內間是收買敵國官吏爲我工作,反間是收買敵方間諜爲我效力,死間是提供假情報給敵方,敵人發現實情處死我方間諜,生間指在敵方情搜後能活着回報敵情。五種間諜並用,讓敵人莫測高深無從應付,這是神妙之道,國君制勝敵人的法寶。

齊國田單離間燕王與燕將樂毅,燕王誤信反間計,派騎劫替代樂毅,招致燕軍大敗,齊國失去的城市全部被燕收回。秦王用反間計讓趙王以趙括取代廉頗守長平,結果趙卒被秦將白起坑殺45萬幾致滅國,後來又用反間計殺死趙國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國亡;項羽中了劉邦的反間計,把極具智慧的幕僚長范增攆走,結果楚漢之爭輸給劉邦,所以孫子特別強調「反間」的功能。

●從孫子兵法看兩岸關係

回顧整部《孫子兵法》並非提供實際作戰的方法爲主要目的,而是以「先勝後戰」、「百戰不殆」作爲戰略思想,在「形篇」中提到「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孫子提出要先勝後戰才能獲取勝利,否則就只能兵敗垂成。如何才能「先勝後戰」、「百戰不殆」?

「知彼知己」是首要關鍵,兵法第一篇首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是關係國家興衰存亡的大事,所以務必謹慎,謀定而後動才能獲得最終勝利。兩岸關係也是如此,習近平2015年曾表示如果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會「地動山搖」,蔡政府上臺後絕口不提「九二共識」,即使蔡英文在2021年雙十國慶明確表達「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地動山搖」也未發生。

最能深入瞭解老祖宗《孫子兵法》者必然是中國,習近平不會冒着巨大風險武統臺灣,在全球第一軍事強權美國的威脅下,必須確實做到知彼知己,立於不輸之地纔有贏的機會,「保住江山」是核心價值;武統臺灣不但會付出軍事、外交和經濟的巨大代價,甚至動搖習氏江山。因此「首戰即終戰」的閃電戰讓美國不及介入,以及風雨前的寧靜纔是臺灣最應擔心之事。

《孫子兵法》當然不能完全適用於今日,但講求謀略的基本道理還是相同,可運用於軍事、政治、外交、企業管理等方面。與李白有深交的趙蕤所着九卷64篇《長短經》,博徵經史,廣採百家,每卷幾乎都有「孫子說…」,若閱讀《孫子兵法》輔以《長短經》的以長短之術,勾距之學、陰謀之道來行通權達變之實,獲益尤多。

【歐陽聖恩專欄每週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