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 新課綱不敢不談的秦始皇(歐陽聖恩)
大秦帝國疆域(照片:作者歐陽聖恩提供)
春秋戰國時代位於中原西陲的秦國,由小國躍升爲一代霸主,秦王政滅六國統一天下,結束「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戰國亂象,創造歷史舞臺奇蹟,是史有記載的中國歷史大事,影響深遠(108年臺灣中學新課綱亦不敢略秦不談)。
但後人對秦始皇褒貶不一,考據史籍,以華夏之大,人口之衆,各國制度之差異,秦始皇爲求興邦強國,實施鐵腕政策,嚴刑峻法,大刀闊斧統一律令制度,無區別執行,乃功大於過或說「功在後世,罪在當時」。要論述大秦帝國史勢成博士論文,僅概述於後。
●呂不韋成就秦始皇
衛國商人呂不韋在趙國都城邯鄲經商時,結識在趙國當人質的秦國公子嬴異人(秦國太子嬴柱之子),由於非正室所生,被送做人質,呂不韋見其面如傅粉,脣若塗朱,具貴介之氣,認爲「奇貨可居」,決定押注嬴異人並對他說:秦昭襄王最寵愛的華陽夫人無子,我設法遊說她在皇上美言立你爲繼承人。
嬴異人大喜說:若成,秦國天下將與之共享。呂不韋透過賄絡說服華陽夫人收嬴異人爲義子,因華陽夫人是楚國人,呂不韋事先教異人穿楚服說楚語,華陽夫人令異人改名「子楚」,再說服太子嬴柱立異人爲子嗣,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崩,太子繼位乃秦孝文王,在位三日竟卒,儲君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一回記載:「國人皆疑呂不韋欲子楚速立爲王,乃重賄左右置毒藥於酒中,文王中毒而死,然心憚不韋,無敢言者」。莊襄王死因其他史籍並無記載而成謎。
子楚繼位後任命呂不韋爲丞相,權傾朝野,時爲公元前249年;同年,東周末代君主周赧王與諸侯謀秦,呂不韋奉命誅殺末君,滅孱弱的東周。他娶甚具姿色的邯鄲歌女趙姬爲妻。莊襄王子楚對其迷戀,呂不韋懷有極大野心,就將有身孕的趙姬獻給子楚。不久,趙姬產下一子就是後來的秦王嬴政。
●陰謀曝光作法自斃
莊襄王即位3年去世,13歲太子嬴政繼任爲王,尊呂不韋爲相國,號稱「仲父」,22歲正式掌權執政。秦王年少時太后趙姬舊情復燃私通呂不韋,呂不韋恐嬴政年長察覺姦情將禍殃己身,乃以假宦官、身賦異稟之人嫪毐奉獻給太后。太后喜,親嫪毐疏呂不韋,並與嫪毐生有2子。
始皇9年,嫪毐遭密告並非宦官並與太后私亂生子2人皆匿之。嬴政得知系呂不韋陰謀爲之,大怒,滅嫪毐三族,殺太后所生兩子,並欲殺丞相呂不韋。因爲其事奉先王有功,賓客辯士爲遊說者衆,嬴政始網開一面,罷其相位,流放河南。
呂不韋在河南,各國賓客仍絡繹不絕地前往拜訪。秦王恐其叛變,就傳信給呂不韋說:「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下令他全家遷居巴蜀。
呂不韋見秦王嬴政的書簡充滿怨怒,自知難逃一死就飲毒酒自殺。嬴政徹底清除呂不韋和太后對朝政的影響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開始邁向統一天下的道路。
秦王嬴政準備統一六國時,各國陸續派人到秦國遊說離間,於是嬴政下逐客令包括楚人李斯。李斯乃上諫一篇歷史上著名的《諫逐客書》,略謂「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爲過矣…夫物不產於秦者,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衆。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夠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他認爲秦王驅逐客卿形同資助敵國,必生災難。嬴政認同李斯建議,封其爲廷尉(掌管刑獄的最高司法官吏),滅六國後更任命爲丞相。
●秦滅六國千古一帝
秦國因商鞅變法和秦莊襄王子楚的富國強兵政策,國力成爲七國之冠。嬴政掌權後以十年時間採遠交近攻、先弱後強策略,由7名大將王翦、王賁(王翦之子)、李信、內史騰、楊端和、蒙武(蒙驁之子)、蒙恬(蒙武之子)依次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在秦王政26年一統華夏。
六國既滅,丞相、御史大夫等羣臣都說:今陛下興義兵平天下,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和泰皇,尤以泰皇最尊,因此以「泰皇」作爲秦王帝號,天子命令稱「詔」,天子自稱「朕」。嬴政下結論說:五帝的「帝」可保留,泰皇則去「泰」留「皇」,合稱「皇帝」,其他稱呼則依衆臣之議。
隨後秦王嬴政追封子楚爲太上皇,自稱「始皇帝」,後世依次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代代相傳。秦始皇是第一位行使中央集權的帝國,明朝史學家李贄於其著作《藏書》評論嬴政:「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千古一帝,攝於秦皇島始皇出海求仙處景點門口(照片:作者歐陽聖恩提供)
●始皇統一華夏新措施
一、改變新年:十月初一做爲新年開始,以6爲一個單位來計數。
二、更換皇室顏色:以黑色爲主,作爲服裝、旌旗和符節顏色,百姓不得使用。
三、嚴刑峻法:凡事依律法辦理,犯罪處以殘酷刑罰。
四、廢封建置郡縣:廢除自周朝以降封地給諸王的制度,將全國分爲36郡(後增至41郡),郡以下設縣,基層分爲鄉、亭、裡。由三公九卿組成皇室架構,地方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不同於過去世襲相授,加強中央集權。周朝制度與秦相反,乃「縣大於郡」,《逸周書作雒》記載「千里百縣,縣有四郡」;《左傳》亦記載「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五、盡搜武器鑄銅人:蒐集全國兵器到咸陽熔化後鑄成十二銅人和大鐘、鍾架,各重千石,置於宮廷;將12萬戶富豪遷到咸陽監控。
六、統一經濟制度:廢棄西周推行的土地國有制,實施土地私有制,農戶據實申報自有土地,按畝納稅。同時將賦稅分爲田租、口賦(按人頭徵稅)和雜賦3種。
七、統一貨幣:戰國時期幣制混亂,秦始皇廢除各國原有貨幣統一鑄造新幣。新幣分爲兩種:一爲黃金,名鎰,每鎰20兩;一爲銅錢,名半兩,圓形方孔。全國幣制的統一,克服了經濟發展的障礙。秦「半兩」所奠定的「孔方錢」模式,除王莽改制的短暫時間,一直是中國最主要貨幣形式,直至清朝末年才被銀元所取代。
八、統一度量衡:戰國時期度量衡制度混亂,計量單位不一致,不利統一後的商品交換和百姓生活。因此秦始皇下詔統一度量衡,以秦國的度量衡爲標準,在舊有的度量衡上加刻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在新的度量衡器刻上詔書推廣到全國各地。
九、書同文: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列國的文字並不一致,就是一樣的文字也有好幾種寫法。秦始皇規定標準化的統一文字,有利各國的文化交流。被認爲最早的書同文即是秦始皇帝所執行推廣的「小篆」字體。
十、車同軌:戰國時代各國都是土泥路,車輪反覆碾壓之後會形成與車輪寬度相同的下凹車道,各國輪距不同,馬車行駛不便。秦始皇規定馬車的左右輪距一律改爲6尺(等於兩公尺),便於各國車軌能相接。秦始皇27年起,以咸陽爲中心陸續修建3條6尺寬馳道:一條向東直通昔日的燕齊;一條向南直達吳楚;第三條是爲加強對西北匈奴的防禦而修築。
●苛政民反與文化災難
但秦始皇的以下措施造成百姓怨恨反抗和文化劫難:
一、徭役苛重:秦始皇在滅六國後理應輕徭薄賦,讓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但是他卻好高騖遠、不恤民力,內則勞師動衆將盤踞在重巒疊嶂之間,蜿蜒在沙漠的秦趙燕各國舊城牆用「糯米砂漿」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綿延萬里,「萬里長城」之稱由此而來(注一)。
萬里長城(照片:作者歐陽聖恩提供)
強迫囚犯70萬人修築阿房宮(注二)、驪山始皇陵墓、外則勞師遠征,派蒙恬率30萬大軍北逐匈奴,屠睢率60萬秦軍南征百越;當時秦軍加上六國降軍達到百萬之衆。到秦二世時爲加強控制,律法更嚴苛;陳勝、吳廣到漁陽戍邊的隊伍遭遇大雨,道路泥濘難以通行而遲到,依秦之律法唯一死刑,只好揭竿爲旗造反,展開推翻暴秦的序曲。
二、焚書坑儒:秦始皇34年,齊人淳于越提出恢復周朝封建制度,丞相李斯反對,認爲制度應隨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不宜以古非今,並建議「只保留秦國史書,其他六國史書都焚燬;諸子百家之書只有博士官職可以保留,民間藏書一律燒燬;醫藥、占卜、農業書籍民間可保留;學法之人以官吏爲師」,秦始皇下旨同意,史稱「焚書」。焚書法令「挾書律」(對收藏違禁書籍之人處以滅族酷刑)在西漢惠帝時期廢除。
《史記》記載焚書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爲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爲師」。
焚書的第二年,兩名爲始皇煉製長生不老之藥的術士侯生、盧生煉藥未果,反而散佈許多對始皇不利言論,始皇大怒,逮捕嚴辦。涉案者指控毀謗言論的來源,前後揭發460餘人;始皇下令將涉案的460餘名儒生坑殺在咸陽。《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長子扶蘇向始皇進諫「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秦始皇盛怒,令扶蘇遠赴北方上郡(蒙恬駐軍防禦匈奴之地)擔任監軍。
《史記》記載:「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術士甚衆,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終不得藥。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妖言以亂黔首(百姓),乃將460餘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後世對秦始皇之評價
替秦始皇平反者包括宋代史學家鄭樵:「秦時未嘗廢儒,而秦始皇所坑之儒者,蓋一時議論不合者耳」;明末清初學者朱彝尊:「秦本坑亂道之儒而非聖人之徒」;清朝文學家劉大櫆:「書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項籍之罪也」。
現代史學家梁啓超指出:「二事同爲虐政,而結果非可以一概論。坑儒之事,所坑者咸陽四百餘人耳。且禍實肇自方士,則所坑者十九皆系左道欺罔,邪諂以易富貴,在法宜誅也」。後世尚有諸多爲始皇抱不平者,不勝枚舉。
【注一】:歷代長城總長爲21196.18公里(2012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數據),跨越吉林、遼寧、北京、天津、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15個省市自治區。山海關是長城東部最大關口,被認爲是明代長城的東北起點,而有「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稱。1989年在中朝邊境的遼寧省丹東市發掘出600餘公尺「虎山長城」遺址,這發現使明代長城延長1000多公里,也改變長城東始於山海關的說法。
丹東的虎山長城(照片:作者歐陽聖恩提供)
【注二】:唐代杜牧作《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詳細記述阿房宮的修建及毀滅,描寫出舉世無雙的繁華宮殿形象。相傳被項羽縱火焚燬,但《史記》僅記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大秦帝國僅存在15年轉瞬消逝,阿房宮是否完工和如何毀滅是謎。1956年遺址被發現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南阿房村。筆者於1995年因公赴西安參訪時即住在阿房宮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