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黨外雜誌興衰史 臺灣反對勢力的崛起(歐陽聖恩)
一本本黨外雜誌,鬆動了過去言論尺度,同時也引發了雜誌界的戰國時代(中時資料照)
自從中華民國退居臺灣之後,依據《戒嚴法》第11條規定「戒嚴地域…得停止集會、結社及遊行、請願,並取締言論、講學、新聞、雜誌、圖畫、告白、標語暨其他出版物之認爲與軍事有妨害者」,因此黨外人士的政治動員行動通常透過兩種途徑進行:一是「辦政論雜誌批評時政及宣傳臺灣本土意識」,二是「參與選舉設法進入決策階層,以發揮制衡的影響力」。
《自由中國》最早的黨外雜誌
在戒嚴體制下1960年代以雷震爲首的《自由中國》雜誌首先被勒令停刊。(中時資料照)
參選公職並非經常性的活動,進入國會、地方議會或成爲地方行政首長的黨外人士極少,所發揮的功效不及政論雜誌的傳播效果,因此黨外雜誌的興起與蓬勃發展成爲臺灣反對力量的重要支柱,也是後來民進黨能夠成立的因素之一。
黨外雜誌最早可朔源自雷震於1949年創辦的《自由中國》半月刊,後來因爲和反對勢力結合,1960年9月4日警總藉殷海光寫的社論〈大江東流擋不住〉,以涉嫌叛亂罪名將雷震逮捕,雜誌亦遭停刊。
《文星》雜誌創刊於1957年11月,由蕭孟能任社長,1961年李敖加入《文星》開始攻訐國民黨的保守教條。由於言論遭涉及爲匪宣傳與破壞國民黨黨譽,多次遭查禁、扣押,1966年12月終被停刊,成爲繼《自由中國》之後又一被封殺的雜誌。
1986年5月《文星》獲得復刊許可,意氣風發重新推出,但1988年6月基於現實考量宣佈永久停刊。社長蕭孟能在「停刊詞」嘆說:財務的沉重負擔,個人的年紀和健康,都是促進停刊的一些因素;但主要原因是在泛政治意識高漲的今天,對長遠性的文化思想問題寄以深切關懷的人似乎越來越少;知識青年的品味已普遍變質,整個社會的走向與我們一向所懷抱的理想距離越來越遠,這些纔是難以繼續出版發行的真正原因。
廣義的黨外與狹義的黨外
廣義的黨外指除執政的國民黨外,包括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國青年黨和所有無黨籍人士在內;狹義的黨外則指對執政黨「持反對態度並欲推翻取代」的無黨籍人士,被執政當局稱爲陰謀份子,民進黨成立後,「黨外」一詞成爲歷史。
如以意識形態來界定「黨外」,則「黨外」除在政治立場上否定政府及執政黨外,更以「臺灣意識」的鄉土感情與「革新保臺論」作爲主要訴求,並自稱代表真正民意、新生一代與臺灣人民。
新聞界耆老曾虛白指出:政論雜誌是時代的產物,基於政治需要而產生;胡適說:政論是爲國家社會設想,關係着幾千萬人、幾億人的幸福與痛苦;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我們立言應秉持着哀矜敬慎。
戒嚴時期臺灣有關政論的資訊市場,以反對勢力所辦居多,在共產國家很難發生,西方民主國家也罕見,黨外雜誌傳播的訊息或意見所形成「擴幅效果」(Multiplier effects)絕不容忽視。因此國民黨青年工作會推出《黃河雜誌》,臺灣省黨部出版《雙十園》週刊;此外陸續有民間人士的《疾風》、《龍旗》等雜誌傾向政府,1982年7月由淡江大學教授黃天中發行的《國是評論》雖批評時政,但以支持政府爲主。
野火燒不盡 愈禁愈暢銷
狹義的黨外人士在1975-1984的十年間出版反對政府、宣揚臺獨理念的政論雜誌就有55種,尤以1981年有十本黨外雜誌陸續發行,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刊物名稱之複雜顯示黨外有衆多派系山頭。
黨外雜誌初期在政府寬容政策下,鑽法律漏洞言論愈形激烈,1984年10月份,黨外雜誌共被查禁20期,不斷被「混淆視聽」、「挑撥政府與人民感情」等理由查禁或停刊。推判是國民黨對十月慶典特別重視,相當忌諱黨外雜誌的評論攻訐;但黨外人士稱「筆桿裡出民主」總比「槍桿裡出政權」理性,《鐘鼓鑼》雜誌第九期還以〈發行人的話-燃燒的火鳥〉形容查禁,更多黨外認爲是政治迫害。
這些黨外雜誌雖被查禁沒收,但前仆後繼暗中仍出版,書報雜誌攤因警總不斷上門搜查不敢公開發售,私底下卻被搶購,愈禁愈廣爲流傳直到強制停刊爲止;已故立委雷渝齊於1983年4月在立院就提出質詢指「查禁是黨外雜誌的促銷劑」。筆者是雪茄迷,20多年前赴紐約期間,美國禁止古巴雪茄進口販售,但熟識的雪茄店老闆卻會到密室內取出走私古巴雪茄並笑着說:「愈禁愈暢銷」(The more prohibit the more popular),讓人印象深刻。
黨外雜誌最具代表性的《臺灣政論》、《美麗島雜誌》、《八十年代》、《深耕》、《前進》5種刊物都經歷上述過程。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成立,1987年7月15日戒嚴解除,改爲實施國安法之前,黨外雜誌終遭違反《出版法》及《臺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而走入歷史,但繼續存在的《懲治叛亂條例》及《刑法》100條仍箝制不利和顛覆政府的言論。
《臺灣政論》正式代表反對勢力
《臺灣政論》是臺灣第一本正式代表反對勢力的政論雜誌,1975年8月創刊,發行人爲黃信介,社長康寧祥,總編輯張俊宏,法律顧問姚嘉文都是黨外舉足輕重的代表性人物。發行宗旨強調「臺灣你愛我愛大家都愛,政論你論我論人人可論」。
因爲姚嘉文所撰「憲法與國策不可以批評嗎」以及張聲的「早日解除戒嚴」不容於當局,因此僅發行五期,同年12月即遭停刊,副總編輯黃華因涉及爲匪宣傳而入獄。這份刊物的登上政治舞臺,顯示臺灣的反對勢力自雷震事件15年後,再度重新整合出發。
《臺灣政論》的短命使黨外的反對之聲宛如曇花一現,又告沉寂。這種局勢直到1977年11月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發生「中壢事件」,黨外贏得四席縣市長與21席省議員之後,臺灣的政治環境才產生一個新的局面。因此,臺灣反對勢力正式崛起是從1977年底開始,之前的臺灣政治環境是趨向保守封閉,之後則逐漸趨向開放。
《美麗島》雜誌引爆高雄事件
美麗島雜誌(中時資料照)
1979年元旦臺美斷交,政府爲安撫民心,穩定政局,放寬對反對政府言論的容忍程度。同年8月《美麗島》雜誌應運而生,黃信介爲發行人,許信良爲社長,黃天福、呂秀蓮爲副社長,張俊宏爲總編輯,施明德爲總經理。
《美麗島》雜誌於全臺11個縣市設有社務委員,表面上是負責銷售雜誌,暗中卻成爲民進黨的11個支部;由於雜誌的言論相當尖銳煽動,導致1979年12月10日的「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發生,發行四期的《美麗島》雜誌也遭查封。
《八十年代》《臺灣政論》的延續
與《美麗島雜誌》齊名的《八十年代》雜誌於1979年6月創刊,立委康寧祥任發行人兼社長,江春男以司馬文武爲筆名擔任總編輯。《八十年代》在創刊號中指出:「大家還記得《臺灣政論》所造成震撼人心的熱潮嗎?如今《八十年代》又有更進步更精采的新面目,請大家來參與、批評、指導與支持」。同時刊登啓事聲明:前《臺灣政論》的訂戶若未收到退款,可與本刊聯繫,以便退款或改寄《八十年代》月刊。
該刊表明就是《臺灣政論》的延續,因受限出版法的規定,必須換個名稱與讀者見面。雖然雜誌沒有鼓動人民以街頭運動對抗政府,但於戒嚴時期仍多次遭查禁及停刊。查禁階段,則以《亞洲人》、《暖流》、《八十年代之亞洲人》的名稱闖關出版。
《八十年代》談政治理論與選舉,《亞洲人》談廣義的反對文化,《暖流》則以黨外副刊的形式出現。1987年臺灣解嚴後,《八十年代》順利復刊,不過編輯、主筆林濁水、李筱峰等人皆已離職,只剩江春男主持編務,在人手不足、稿源不繼情況下,約有一半內容系轉載和譯作,因內容貧乏,1988年自行停刊。
《深耕》臺灣化最徹底
《深耕》系統雜誌於1981年6月創刊,由黃石城擔任發行人。在出刊5期後,因忙於參選彰化縣長,雜誌停刊3個月,黃石城當選縣長後將《深耕》移轉立委許榮淑(張俊宏之妻)接手。她接掌雜誌後,除了原有的編輯羣外,又邀請邱義仁、林濁水、吳乃仁等人撰稿。
《深耕》是黨外雜誌臺灣化最徹底的刊物,首先展開批評康寧祥放棄杯葛國民黨,由「放火變成放水」,形成「黨外反對黨外」的內鬨現象,其立場特殊且雜誌社成員系以「美麗島事件」受刑人家屬爲班底。該雜誌於1983年2月停刊後以《生根週報》、《生根半月刊》、《生根週刊》、《臺灣年代》、《臺灣潮流》等名稱繼續出版,1984年1月19日遭停刊後,不再發行。
《前進》突破報禁約束
黨外雜誌當年百花齊放,爭取言論的決心十分堅定。(黃樹德攝)
由臺北市議員林正杰主辦的《前進》雜誌於1983年3月創刊,是繼《長橋》雜誌發行人鄧維楨於1981年1月創辦《政治家》週刊(溫和性的黨外雜誌)後的第二份新聞週刊,在創刊前先出版試刊號,自稱「受夠報紙的氣,因此要以週刊發行來突破報禁」。
《前進》週刊歷經三次次查禁,一次警告,1983年8月6日被處分停刊一年,備胎刊物《前進廣場》於8月13日接棒發行,在兩次查扣、三次警告後,於1984年1月8日遭停刊一年,又以《前進時代》取代發行,覆被停刊後以《前進世界》發行,停刊後改以《前進每週一書》推出。《前進》系列刊物雖屢被查禁停刊,卻仍每期變臉準時出刊,是黨外雜誌史的奇特現象。主管出版品官署的停刊處分已無效果,此一階段是黨外雜誌的蛻變時期。
反對勢力成臺灣最大黨
本專欄僅列舉上述五種最具代表性的黨外雜誌爲例,說明臺灣反對勢力的崛起,其他如《夏潮》、《富堡之聲》、《春風》、《鐘鼓樓》、《縱橫》、《進步》、《博觀》、《蓬萊島》、《新社會》等50種雜誌各有傳奇,在此無篇幅論述。時至今日,昔日的反對勢力不但成爲臺灣最大黨民進黨,極可能藉殼中華民國臺灣永遠執政到兩岸博弈分出勝負。進行打壓的國民黨則淪落爲阿斗,此種變化豈是當年嚴禁黨外雜誌時所能預料?
(本文部分取材作者碩士論文《黨外雜誌在我國政治環境中角色功能之研析》,作者爲文史工作者)
【歐陽聖恩專欄每週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