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崇德尚藝,相聲行業需要自我更新

近日,針對少數民間相聲表演團體公共場合暴露出的不當行爲、不良風氣,中國曲藝家協會相聲藝術委員會行風建設委員會發出倡議書,希望加強相聲界行風建設,自覺踐行崇德尚藝

相聲是語言的藝術,然而時下一些演員卻管不住自己的嘴。有的張口就來、胡說一氣,把髒口葷口當作語言特色,有的拿社會禁忌當作調侃對象,有的把和觀衆互動當作表演全部;有的表演不夠、洋相來湊,簡單嫁接各種綜藝橋段,又唱又跳又吼又叫。這樣一些低俗、庸俗、惡俗的表演,喪失了語言藝術的操守,也污染了相聲市場氛圍

演員謀生不容易,但基本操守不能丟。對以相聲爲生的民間藝人而言,編演符合市場需要的作品理所應當。但要看到,演員和觀衆是相互塑造的。某種程度上說,有什麼樣的表演就會培養什麼樣的觀衆口味客觀來說,一些出洋相、下三路的表演,也許一時間效果火爆,但如果脫離了一桌一扇一張嘴的表演形式,一味依靠強刺激賺取眼球,就會陷入爲了留住觀衆而不斷尋找更強外在刺激的惡性循環,最終使整個行業畸形發展、難以爲繼。

藝術創作有空間,但藝術表現有底線。必須要承認,幽默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相聲在作品和技法上也必須推陳出新。我們需要現實主義的作品,也允許無厘頭式的創作;我們需要“肉裡噱”的笑料,也允許“外插花”的包袱;我們需要語言技巧,也接受表演嘗試。但創作自由不等於無視基本的道德底線、美醜標準,這應當成爲行業的共識

近年來一些相聲團體爆出的負面新聞,歸根結底是管理方式的落後。固守師徒關係教條,不顧說學逗唱質量,只是助長師道家法脾氣;固守班社制的教條,不如建立合理的人員財務管理機制。我們必須反思,從繁瑣的拜師儀式,到“三年學徒兩年效力”,哪些真正體現了尊師重道的精神,哪些真正促進了行業的傳承發展,哪些是封建家長制及人身依附的遺存。對於跟隨傳統相聲一同復甦的相聲傳統,不能以恢復傳統爲名照單全收,必須一分爲二地看待。

舊社會走來,經歷過街頭撂地畫鍋的辛酸,始終在世俗溝壑裡滾動,相聲呈現出市民文化的方方面面。從作品的角度看,其中既有對真實生活與人性洞察,也難免有消極情緒、低俗趣味。從行業的角度看,既摸索出了一套適合相聲傳播、傳承的可行方式,也存在着一些落後保守的觀念和制度。所以,作爲重要藝術門類,登堂入室的相聲必須重新思考“傳統”二字的真正內涵

傳統相聲是演員學習的根本,但哪些內容可以重新帶入劇場,需要加以考量;行業傳統凝結了前輩心血,但不是泥古不化的藉口。尤其在脫口秀、單口喜劇愈發活躍,大喜劇市場不斷延伸的當下,相聲當有更寬廣的胸懷,去迎接“前臺”“後臺”的創新。

猶記得上世紀50年代,北京相聲改進小組的成立,爲相聲內容進行了一次脫胎換骨的淨化。如今,倡導崇德尚藝、加強行風建設,從內容到管理,相聲界需要一場自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