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破解“自我加碼”的三重心態

林雨澤

基層減負是件好事,幹部歡迎、羣衆叫好。有媒體調查發現,明明要卸掉包袱,一些基層幹部卻選擇“自我加壓”“主動加碼”,和減負精神背道而馳。

啥叫“自我加壓”?顧名思義:已經簡化的材料,還要“疊疊不休”,美其名曰“按慣例”;已經砍掉的事項,依然照查照報,追求“工作全面”;非必要的工作臺賬,堅持留痕,以備“不時之需”……凡此種種,違背了精神,徒增了負擔。

一件利人利己、利國利民的事,怎麼就走偏變形?從三種心態中,不難發現端倪。

一是,畸形的政績觀在作祟。基層減負是中央精神,廣大基層幹部樂見其成、積極落實。個別人卻動起了歪心思,搞起了“內卷式”競爭。比如,別人不報的材料我來報,是不是就能凸顯工作更“紮實”?上級沒有列明的數據事項,花大力氣收集整理,豈不是“工作走在了前面”?

本質上,這就是“做給領導看,說給上級聽”的功利心。自以爲“面面俱到”,就能博得關注、贏得籌碼。然而,這種做法就是本末倒置,想多了,更想歪了。基層減負與基層考覈體系是配套的,這種小伎倆絲毫不影響考覈指揮棒。幹部的精力也不應在“材料的戰場”,材料過多過繁並不代表現實工作有需要,更不等於實際工作有成效。

二是,政策的穩定性有顧慮。基層減負強調再強調,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推進再推進,但仍有個別基層幹部心事重重。會不會“雨過地皮溼”,刮一陣風、表一個態,到頭來該怎麼幹還得怎麼幹?特別是,萬一哪天政策有變、風向有改,現在不“留一手”,以後更說不清楚。

對政策的信心與決心,影響着落實的力度與效度。從中央文件精神,到典型案例通報,事實證明基層減負是動真格的。讓基層幹部有精力幹實事、服務羣衆,這是大方向,更具確定性。對此不必觀望,無需遲疑。看準了就抓緊幹,真幹實幹,不搞敷衍塞責那一套,才能讓好政策取得好效果,把好事辦好、辦實。

三是,工作的能力本領存在欠缺。以前是一沓紙,現在只有幾頁紙,離開數據、材料和素材,個別幹部幹事就沒了章法,不知道從何處下手。

基層減負,減的是不必要的負擔,但責任不減、勁頭不鬆。當前,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多元,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兩難多難問題更復雜,對黨員幹部特別是基層幹部能力本領的要求更高了。這就意味着,幹事創業必須摒棄唯數字論、唯材料論的簡單思維,一切從實際出發,爲現實服務,多“幾把刷子”,把工作做到位。

當然也要看到,基層幹部“自我加壓”的困境,是階段性的,也是極個別的。基層減負這場攻堅戰、持久戰,還得繼續常抓不懈,打下去直到取得完全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