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暢談指尖上的非遺致富路
央廣網北京3月9日消息(記者田甜)貴州是一個少數民族衆多的省份,有着濃郁的民族風情。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有兩位來自貴州的代表,她們帶着家鄉人民的希望,帶着對傳統手工藝品的熱愛,帶着對非遺未來的期許,希望通過自己的發言和建議,爲傳統手工藝品的開發和保護探索一條光明之路。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宋水仙(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爲重要原材料的刺繡技藝,因歷史悠久,被稱爲刺繡的“活化石”。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宋水仙在接受採訪時給記者介紹了馬尾繡的繡法:馬尾繡是一種特殊的刺繡技藝,選3-5根馬尾,用紡好的絲線將馬尾纏起來,再用這個纏好的線去繡。“馬尾繡比較立體,像浮雕一樣。”宋水仙介紹說。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楊昌芹(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另一位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楊昌芹是一位“90後”。年紀不大的她已是這個行業裡的“老人”了。楊昌芹代表告訴記者,今年是她從事這個行業的第十四年。最開始接觸赤水竹編,是出於對傳統工藝的喜愛;後來,喜愛發展爲工作;現在,這是她一輩子的事業。“手藝就是生活。”楊昌芹說。
傳統手工藝發展和保護面臨多樣困難
談及傳統手工藝當下面臨的困難,宋水仙代表表示,馬尾繡一直“藏”在深山裡面,很多人不知道馬尾繡,不瞭解馬尾繡。“認識馬尾繡的人太少了!”宋水仙代表有點兒遺憾地說。
在加強傳統手工藝傳承保護方面,楊昌芹代表表示,單一地進行搶救性保護,只會讓保護的路越走越窄。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在楊昌芹代表看來,發展是最好的傳承。“要用非遺文化去引領非遺產業的市場,用市場去養活文化。”她說,真正的市場化應該是被世人所接受、被時代的生活審美所接納的,只有開發出適合更多生活應用場景的產品,纔會有更大的市場。
發展傳統手工藝 產品創新是關鍵
如何發展,如何有更好的銷量,從而帶動當地的手工藝人一起富起來?自然離不開產品的創新。
宋水仙代表展示馬尾繡作品(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宋水仙代表介紹,過去,馬尾繡是做給自家用的。現在做了很多馬尾繡文創產品的開發,比如包包、飾品(耳墜、吊墜、毛衣鏈)之類的。來到貴州的遊客,會買貴州的特產,馬尾繡是一針一線繡出來的,是有溫度的,是有感情的。
楊昌芹代表與赤水竹編(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楊昌芹代表也表示,赤水竹編既有工藝品,也有生活用品。除了銷售竹編成品,還有材料包和教程,甚至還有私人訂製,有屬於客人的專屬設計。
傳統手工藝帶動當地婦女就業
無論是馬尾繡,還是赤水竹編,從事手工藝製作的大多數是女性。給當地的婦女提供就業崗位,讓她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也能獲得收入致富,是這些傳統手工藝的又一責任。
楊昌芹代表表示,讓留守婦女能夠在家就業,同時還能照顧好小孩老人,是她的一個心願。每當看到媽媽在工作,小孩子在旁邊睡着的時候,都會很開心。
宋水仙代表說,她來北京參加會議,家鄉的姐妹們都很開心,也很期待。“我是帶着水族的祝福,也帶着我們水族婦女的願望到北京來的。”宋水仙代表還說,帶着馬尾繡來到北京,要讓更多的人知道馬尾繡。“馬尾繡也想到大都市來。”說完,宋水仙代表哈哈笑了起來。
傳統手工藝與鄉村振興密不可分
談及傳統手工藝的未來以及在“十四五”期間的計劃和期許,兩位代表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
宋水仙代表表示,馬尾繡要和鄉村振興、旅遊結合在一起,通過不同的渠道推銷馬尾繡,讓繡娘在家就能有收入,過上更好的生活。
楊昌芹代表告訴記者,她有一個心願,就是做好竹編產業,把它發展得更好。在她看來,鄉村振興應有別於以前的鄉村,也應有別於現在的城市。非遺文化是當地的特色文化支撐。過去做的是生產、加工、銷售,未來要做的是研學、體驗、培訓,做好品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