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廠村致富路上的“領跑人”

瓦廠村致富路上的“領跑人”

——記雲南省西疇縣西灑鎮瓦廠村

第一書記張北戰

當時只記入山深,不覺日月似水流。這一片層疊的八角林,張北戰已經走了無數回。當他再次沉浸於濃厚的八角香中,當村民眼中的尋常物已經變成了“金疙瘩”,張北戰回望這兩年走過的歷程,似乎可以不負當年的初心。

去做“自找苦吃”的青年

在成爲最高檢派駐雲南省西疇縣西灑鎮瓦廠村第一書記之前,張北戰已經在國家檢察官學院總務部工作了六個年頭。總務總務,任務繁複,靠的是處處留心。而張北戰始終不缺的就是服務全院教職工的眼力和腳力,他也希望把這份服務態度面向更廣闊的羣體。

“趁着年輕,總是要去吃一些苦、去幹一些事。”張北戰如是說。

2021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年。在這樣一場沒有硝煙卻艱苦卓絕的史詩級戰役中,有1800多名同志犧牲,這個數字讓張北戰清醒地認識到幹事的艱辛、成事的不易。2021年也是我國開啓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徵程的起始年。這個目標鼓舞士氣,讓張北戰真切地意識到前路漫漫、使命在肩,也讓他更加堅定了去基層的初心、去一線的決心。雖然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是仍然存在返貧的風險,仍然需要想幹事、能幹事的幹部紮根基層,築牢防返貧的第一道堤壩。張北戰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倡導青年“自找苦吃”,而他也要憑着這股精氣神,趁着最高檢援派掛職的機會,去祖國需要、人民需要的地方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2021年8月,張北戰主動請纓到雲南西疇去,到鄉村振興一線去奉獻青春年華、砥礪品格意志。

丈夫清萬里,也需掃一室。面對家中年邁的老人、稚嫩的幼兒,張北戰在報名援派掛職前是有過猶豫的,但妻子的一句話給了他一顆“定心丸”。“你全力以赴,我全力支持”,張北戰把這句話當作自己“最大的倚仗”。

如果說家人的支持讓他安心,那麼組織的關懷則給了張北戰底氣。在受最高檢領導接見時,張北戰牢牢記住了“向農民學習、講農民的話、辦農民的事、解農民的憂”這句箴言。不搞官架子,是幹事創業的首要態度;牢記爲了誰,是幹事創業的核心要求。這讓張北戰在來到瓦廠村之前,就有了態度、明瞭規矩、定了思路。

臨行前,國家檢察官學院黨委書記鄧雲、院長孫勤的殷殷叮囑,也讓張北戰多了份底氣和心安。“到了基層,多看多學多觀察多思考,摸透民情鄉俗,團結好村支委和村民,凡事不急着作決定”,讓張北戰學會了沉着思考、凝心叩問。“到了地方,要把自己當成本地幹部來工作”,讓張北戰不僅做到了同吃同住、不嫌髒不矯情,也學會了用當地幹部的思維方式來謀劃工作、服務村民。“家裡有困難,儘管提”,更是讓張北戰昂首闊步向前走、平心靜氣下基層。

許下三個承諾

張北戰剛到瓦廠村,就攤上了事兒。一個村民在路上騎摩托,一不留神就掉進大坑摔了跤。詢問之後才知道,這個大坑早就被發現,但卻遲遲沒有錢修。“路造了但沒錢修補,水管安了但沒錢維護。”張北戰意識到,讓村子富起來,才能從根兒上解決問題。

但怎麼讓錢袋子鼓起來?張北戰認爲不應止步於爲最困難的幾個家庭買書買糧、發慰問品,而應當放眼整個村子,謀劃全村致富之路。

“要帶全村致富,首先要搞好產業。”這是張北戰的致富密碼。但要發展好產業,不能閉門造車、紙上談兵,不是今天種葡萄、明天種玉米,而是需要在村子裡走一走、向村民們問一問。否則,盲目幹不僅會導致農作物“水土不服”,也會讓村民白忙一場。

張北戰(中)與瓦廠村黨總支書記謝朝恩(右)、村小組長譚盛澤(左)到八角林瞭解八角掛果情況。

因此,張北戰首先向村民承諾:“不瞎折騰、不亂開發,村子裡有什麼,我們就幹什麼。瓦廠村有2400畝天然八角林,那我們就用心用力搞好八角產業。”

不足爲奇的八角竟然是致富的寶貝?一個初來乍到的幹部是不是肯幹事、會幹事、能幹成事?這些在村民心裡都是未知數。然而,沒有信任,就團結不了羣衆;不能團結,就開展不了工作。

於是,張北戰向村民作了第二個承諾:“年底一定讓大家分到紅,如果分不到,我拿錢來補。”

張北戰首先爭取到了村黨總支書記的支持。隨後,他又召集了村幹部、村小組組長、農戶代表等一起坐下來商量、敞開心扉談,經過近半個月的討論,大家終於心往一處想,認同了“靠山就要吃山,瓦廠村發展產業,八角是首選”的想法;大家也勁往一處使,要舉全村之力規劃八角的“成長”之路。

村民想幹了、願意幹了,卻不會幹。面對迷茫與困惑,張北戰作了第三個承諾:“想方設法教大家搞好八角產業。”張北戰首先讓村幹部、村民走出去,組織大家前往無錫、成都、深圳等地的村鎮學習先進經驗、借鑑有益方法,推動村幹部全員外出學習。

除了會幹,還要幹得好。於是,張北戰積極把技術專家請進來,教村民種八角、烤八角。同樣種八角,有人種就豐產,有人種卻稀疏;有人種的令人垂涎,有人種的卻味同嚼蠟。張北戰說:“這其中差的就是技術,如果沒有技術,不僅質量、口味跟不上,而且產量也跟不上。”以前八角好不好,只看長得茂不茂,現在村民學會了修枝、學會了科學的種植知識,讓八角既種出了產量,也種出了質量。

如果說有技術是裡,那麼有包裝就是表。爲了提升產品附加值,吸引更多的人購買八角,張北戰積極協調正義網設計人員、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教師幫助村辦企業設計精美的包裝。對此,張北戰不止一次表示非常感謝,正是因爲有了他們的幫助,村辦企業的產品如虎添翼。

技術和包裝成就了好產品,有效的推銷和優質的服務則將好產品推向了廣闊的市場,張北戰笑稱“有劇本”。張北戰手把手地給村民們定製了營銷方法、溝通技巧和服務準則,防止村民“一害怕就不想打電話、一慌張就掛電話、一着急就把事情幹黃”。通過日積月累的練習和實操,村民們自信了,也自強了,學會了走出山村,也學會了自力更生。

瓦廠村有了三個車間

張北戰的三個承諾讓八角產業從一個設想變成了現實,但這僅僅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從高站位、大格局擘畫了鄉村發展的必由之路——“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這也成爲張北戰基層工作的“指揮棒”。

張北戰到電子線圈車間瞭解生產情況,詢問在車間務工婦女的收入及家庭收入增收情況。

於是,瓦廠村裡不僅建起了八角烘乾車間,文創彩繪車間和電子線圈車間也拔地而起。談起這三個車間,張北戰如數家珍:“三個車間,要解決的是三個問題。八角烘乾車間解決的是村集體收入問題,文創彩繪車間解決的是民族非遺文化傳承問題,電子線圈車間解決的是易地搬遷點和留守婦女的就近就業問題。”而隨着三個車間的進一步發展,它們雖然各有側重、各擔其責,但是也休慼相關,成爲瓦廠村一體推進“五個振興”的強大引擎。

三個車間是推進產業振興的主體。八角烘乾車間、文創彩繪車間和電子線圈車間分別作爲農業、文化工業和加工業在瓦廠村的三大支柱,是讓農民增收致富的動力源。八角烘乾車間“就地取材”,讓不足爲奇的八角出其不意地成爲售往四方的熱門貨;文創彩繪車間“散點銷售”,在機場的販賣機、超市的貨架,都有可能看到它的身影;電子線圈車間“依村而建”,讓易地搬遷羣衆留得下、穩得住、能就業。這三個車間爲村集體積蓄了財富,讓村民生活實現了大變樣。2022年,村集體向農戶共發放勞務費120萬元。

三個車間是推進人才振興的基礎。張北戰堅持在培養本地人才上下功夫。一方面,堅持以任務帶隊伍。“幾堂培訓班培養不出人才,幾次視察也挖掘不出人才,只有深入車間、經受實操,才能培育出好苗子。”從扛鋤頭到拿筆桿、從割豬菜到敲電腦,村子裡的婦女們在車間裡快速地成長着。其中,特別幹練的被任命爲總經理,成爲車間的“大管家”;善於理財的被安排去考初級會計師資格證,搖身一變成爲“賬房先生”;學技能快的拿了駕照,成爲產品輸出的“搬運工”。另一方面,堅持用文化育人才。瓦廠村擁有非常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這就觸發了成立文化彩繪車間的契機,吹響了培養基層手藝人、傳承民族文化的號角。傳統彩繪從塵封的時光裡重新被發現,瓦廠村的婦女也成了新一代的手藝人。

三個車間是推進文化振興的陣地。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瓦廠村的三個車間擔負起了傳播文化、涵養鄉風的使命。文創彩繪車間讓彩繪這個民族傳統技藝“活”了起來。生產出來的文創產品還入選雲南省首屆“非遺伴手禮”。“名氣大了,責任也重了。”張北戰說,“我們不僅要把彩繪做活,也要做好;不僅要傳承文化,還要傳播文化、創新文化。”

在大力挖掘傳統技藝、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文化反過來也滋養了村民、陶冶了情操、培育了鄉風。有了三個車間,大家都有技能學、有實事幹,不再擺“龍門陣”,不再糾結於小事雜事無聊事,促推形成向上向善的鄉風。

三個車間是推進生態振興的抓手。八角烘乾車間是走綠色產業化、產業綠色化發展之路的集中體現。有了八角車間,村民不再偷偷摸摸上山砍八角,而是認認真真地幹起八角加工業,既保護了滿山的綠色,也鼓起了自己的錢袋子。瓦廠村“守好綠水青山 撐起村民致富的錢袋子”入選人民網2022鄉村振興創新案例,並作爲西疇縣唯一行政村入選雲南省2022年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精品村建議名單,這是瓦廠村踐行綠色發展之路的重要成果。

三個車間是推進組織振興的基石。瓦廠村地廣人稀,挨家挨戶進行法治宣講、政策解讀費時費力,但借車間當場地,法律課堂就可以輕輕鬆鬆開課了。“法治進車間”是瓦廠村開展常態化普法宣傳的創新舉措,把離村民最近、村民最關心的法律送到了村民身邊。三個車間既是法治宣傳地,更是法治實踐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這裡得到積極踐行。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兩年過去了,從懷抱初心到紮根基層,張北戰接好了這一棒、做好了這一茬,讓瓦廠村的村辦企業實現了大突破、村民生活實現了大變樣。瓦廠村的接力還在繼續,張北戰說,一切還需要久久爲功、矢志不渝。(檢察日報·聲音週刊 錢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