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出李娜的中國網球“國際戰略”有了升級版

8月24日,山東日照,2020中國網球巡迴賽日照站次日,中國女子網球著名選手王薔(右)在訓練結束之後。視覺中國供圖

2020中國網球巡迴賽(以下簡稱“中網巡”)近日落下帷幕,在今年這個國際網球賽事因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停擺、運動員的國際旅行面對諸多不便的年份,新創立的中網巡爲中國網球選手提供了寶貴的賽事平臺,使這項賽事的誕生顯得恰逢其時。其實,中國網球協會醞釀創辦巡賽跟今年的疫情並無關係,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網球協會副主席黃瑋近日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介紹了中巡賽創辦的背景:國內網球賽事稀缺、業餘網球賽事不規範職業網球賽事缺少中國話語權。如果說始自本世紀初的中國網球“國際戰略”成就了中國網球的成績突破(奪得奧運金牌李娜成爲大滿貫單打冠軍),那麼,中國網球的進一步發展則需要“國際戰略”適時地升級爲國內、國際兩手抓。

中國網球的“國際戰略”,是指中國網球國家隊爲國內優秀的網球運動員參加國際賽事創造條件,集中人力、物力確保國內優秀選手可以長期在國外參賽。對於網球這樣一項高度職業化國際化的運動來說,“國際戰略”使得中國優秀網球選手可以像國外職業網球選手一樣頻繁參加國際賽事,加快提升自身實力。從2004年雅典奧運會奪金的李婷孫甜甜到後來兩奪大滿貫女單冠軍的李娜,以及鄭潔晏紫彭帥張帥等中國女網金花,都是“國際戰略”的受益者。不過,“國際戰略”只能保證極少一部分國內優秀網球選手走向國際賽場,是打造金字塔塔尖精英工程。隨着網球在中國逐步從一項冷門運動變爲主流體育項目,國內網球人才的培養規模不斷擴大,“國際戰略”所能提供的國際參賽機會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國內網球人才對高質量賽事的需求,這就日漸凸顯出黃瑋所說的“國內網球賽事稀缺”的問題。

作爲中國網球新一代的年輕球員,剛剛被美國一所大學錄取的朱銘芳對國內外網球賽事環境的差異有着切身感受,朱銘芳的父親朱寶軍一路陪伴女兒在網球道路上成長,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國內有質量保證的網球賽事確實太少,2018年,朱銘芳在國內僅參加了全國網球團體賽和青年團體賽兩項賽事,此兩項賽事加上全國錦標賽,基本上就是國內網球賽事的全部。而朱銘芳之後在美國進行爲期3個月的訓練時,幾乎每週都有適合的賽事可以參加。朱寶軍表示,從網球運動員的培養來說,像女兒這樣的青少年選手一年至少應該參加10次以上有質量保證的賽事,國內已有的網球賽事顯然達不到這個數量。

除了國內有質量保證的網球賽事稀缺,爲數不少的業餘網球賽事又存在不夠規範的問題。一方面是國內由企業、個人、地方網球協會組織舉辦的業餘網球賽事五花八門,但是不成體系,另一方面,這些賽事的裁判水平辦賽質量等也缺乏指導、監督,使得這些賽事很難與國際網球賽事銜接起來

目前,國內省級網球專業隊的運動員大約有300多人,但是具備參加ITF和ATP挑戰賽(即最低級別的國際網球賽事)實力的運動員,總共也就三四十人,也就是說,國內絕大多數的專業網球運動員是參加不了國際網球賽事的,如果國內再沒有相應的賽事可以提供給這些運動員,他們一年下來就只有兩三項比賽可以參加,或者只能去打業餘比賽

中國網球的“國際戰略”已經證明,只有保證高頻率、有質量的參賽,網球運動員的水平才能提高。但在“國際戰略”推行多年之後,中國網球的絕大多數運動員實際上仍像“國際戰略”推行前一樣,依然受困於有質量保證的賽事嚴重不足。

同時,中國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網球運動員都推向國外,讓他們在國外從最低級別的賽事打起。朱寶軍介紹,如果是世界排名在150位之外的選手,都很難依靠賽事獎金負擔在國外參賽的費用。這意味着,除非得到國家支持、有特定的贊助商或家庭有極強的經濟實力,否則,絕大多數中國網球運動員都不可能在成長階段就開始頻繁出國參賽。

但是國內的網球賽事體系始終是一個空白,這是中國網球協會醞釀了兩年時間要推出中網巡的一個主要原因。

從今年中網巡的舉辦情況看,從8月以來,共在12個城市進行了14站比賽,其中包括主要面向職業和高水平運動員的3站CTA800級別、3站CTA1000級別和1站總決賽,以及面向業餘運動員的2站CTA200和5站CTA500級別比賽。疫情之下,包括王薔、韓馨蘊、王雅繁在內的多名中國女子網球名將都參加了今年的中網巡。

除了致力於打造國內網球賽事體系,黃瑋表示,打造中網巡的另一個考慮是提升中國在職業網球賽事領域的話語權。

近20年來,隨着網球在中國的走熱和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希望藉助網球這項國際化運動提升城市的國際化形象,ATP(男子職業網球協會)和WTA(女子職業網球協會)旗下的職業網球賽事不斷在中國城市落地,爲此,中國的這些城市也付出了不菲的代價。如果中國有一項自己的國際網球賽事,也可以給中國城市更多的網球辦賽選擇。黃瑋表示,中網巡作爲中國掌握IP的網球賽事,不僅爲中國運動員提供了國內賽事平臺,也向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網球選手敞開大門,將發揮中國體育走出去的“體育外交”作用。

高舉“國際戰略”的中國網球,在過去20年裡實現了一個個歷史性突破,黃瑋認爲,接下來,中國網球將以賽事爲核心,“綱舉目張,賽事是綱,賽事拎起來後,其他就都能發展起來”。黃瑋表示,“大家說,中國網球要抓後備人才、提高教練水平、推廣網球文化,還要抓網球運動的羣衆普及,要讓網球進校園,等等,但是所有這些工作應該從哪個地方突破呢?那就是賽事,按下賽事的按鈕,這些工作就都運轉起來了”。

本報北京12月14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慈鑫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12月15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