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弋豐/國民黨史不會告訴你的真相

藍弋豐/專欄作家、臺大醫學系畢業

國民黨每年強調的「雙十」後,黨團總召林爲洲則提出改名的主張,認爲應把「中國國民黨」改成「中華民國、國民黨」,此話一出立即引起黨內軒然大波,黨主席江啓臣連忙說改名不在國民黨目前的改革內容中,林爲洲慘遭黨內羣起圍攻。深藍系統的僑聯會則悲嘆雙十返國時「只有到南投才真正感覺到正藍氣息。」

▲國民黨上月舉行全代會,背後熒幕秀出國旗、黨徽,以及國父遺像。(圖/記者李毓康攝)

國民黨主席推薦書籍稱「國民黨的未來就是沒有未來」

國民黨如今的樣子,正如同江啓臣先前竟然推薦劉仲敬的著作 《遠東的線索》書中所說:「國民黨的問題並不僅僅認同錯亂,它選擇的路線本身就是絕路......路線的失敗就是最根本的失敗,國民黨的未來就是沒有未來。」黨主席推薦這樣的書,讓所有看過這本書的人都驚呆了。

劉仲敬唱衰「國民黨的未來就是沒有未來。」這根本的問題,其實正來自國民黨與支持者對國民黨的認知活在黨國時代打造的夢幻空想之中,在現實中找不到可以附着的痕跡。

「晉系部隊」錯亂成「黃埔軍魂代表

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曾經辦過許多國軍史展覽,裡頭大剌剌的把閻錫山部下也當成「黃埔軍魂」代表,對民國史略知一二的人都傻眼了,閻錫山的晉系部隊不僅不可能出身黃埔軍校,北伐後還很快翻臉與蔣打起了轟轟烈烈的中原大戰,晉系部隊還是黃埔軍人的對手,說是「黃埔軍魂」,真正的黃埔人情何以堪呢?

閻錫山在中原大戰戰敗後宣佈下野,直到918事變爆發,蔣介石爲了團結抗日,與他和解,二戰後也一起抗共。閻錫山的山西終究在國共戰爭中淪陷,當時閻本人在南京,他從堂妹閻慧卿自盡殉職前所發的最終電報,編造出「太原五百完人」名單,與蔣介石一同來臺時,提請建立牌坊、紀念碑、紀念堂、招魂冢,故事還寫進小學國語課本

在這樣亂七八糟的宣傳下,於是晉系也成了黃埔軍魂的代名詞了,很不幸的是,不只晉系不是黃埔,「五百完人」裡頭有根本還健在的,有沒死在當年後來纔去世的,有當年並非自殺而是遭中共逮捕處決者,有其實是遭到晉軍自己處決,有的根本早已經先死在別處。

真正在太原淪陷時殉國自盡的,只有46人,而其中有列入「五百完人」名單之中者,只有十幾人。於是,臺北市劍潭山的太原五百完人歷史建築羣,可說只是閻錫山的個人創作。

▲ 閻錫山的陽明山故居。(圖/記者李毓康攝)

興中會由孫文成立?其實成員多爲「輔仁文社

國民黨與支持者許多自我認知,爲何難以被他人接受,不只是年輕人,本質上就是因爲動不動就要拿出來的百年黨史,裡頭幾乎都是這樣天馬行空的創作。

黨主席江啓臣在臉書上還投放廣告的一篇文章,仍在強調「中國國民黨走過一百多年曆史」、聲稱「從興中會、同盟會以來的一次次、一次次改組」。這所謂的「改組」是怎麼改法?

國民黨黨史說:1894年孫文在檀香山建立了興中會,沒多久就用這個興中會革命,導致孫文的好友陸皓東身亡。咦,可是這個革命的興中會是在香港啊?

在香港的,並不是孫文的檀香山興中會。早在孫文於檀香山創會之前幾年,楊衢雲於香港組織了主張推翻滿清的革命組織「輔仁文社」,規模比孫文的興中會更大得多,1895年,與孫文同爲「四大寇」的尢列,介紹孫文給楊衢雲認識,說服雙方既然都有共同目標,不如合併,於是輔仁文社就與興中會合並,合併後採取了興中會的名稱。國民黨史就這樣大剌剌的把這組織算成一開始就是孫文成立的了。

實際上,合併後的新組織,大部分人是輔仁文社的成員,其實本質上是輔仁文社合併興中會,只是合併後採取了興中會名字的「反向購併」,理所當然的,楊衢雲續任「伯理璽天德」,也就是會長,孫文只是秘書。這個興中會應該要算做楊衢雲成立的纔對。

1895年這票烏合之衆革命未成就害死了陸皓東,楊衢雲與孫文遭通緝逃亡,楊衢雲到1900年辭去會長,此時孫文才真的成爲興中會的領袖,1901年,楊衢雲遭清廷刺客暗殺,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太多事蹟。

▲ 「輔仁文社」與「興中會」合併後,孫文只是秘書。(圖/孫文學校網頁)

孫文曾幫日本侵略中國

1900年,趁着八國聯軍,日本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起了進軍福建的瘋狂想法,1900年8月24日,日本自行燒燬廈門的東本願寺佈教所,打算以此爲藉口,出兵佔領廈門以至於福建全省,但是列強很快察覺日本野心予以抵制,日本只好停止計劃,是爲廈門事件

孫文看到廈門事件,大喜過望,認爲是與日本合作的好機會,連忙化名吳仲,來臺灣與兒玉源太郎訂定密約,以出賣廈門爲條件,換取日本支持革命,就這樣發起了惠州起義。

孫文本是因爲甲午戰爭滿清敗給日本纔開始革命,革命的過程中卻跟日本人勾結,幫助日本侵略中國,這邏輯實在是常人無法理解。

不料廈門事件已經造成日本國內政治改變,山縣有朋內閣因而總辭,新內閣由伊藤博文主導,反對盲目擴張,嚴令不許資助孫文,還要將孫文趕離臺灣。

在援助落空下,惠州起義也就只能自行解散了。孫文在11月10日與後藤新平一搭乘「橫濱丸」──李經方交割臺灣給日本的同一艘船──從基隆啓航,灰溜溜的跑到日本。

▲孫中山在革命過程中,曾勾結日本人勾結,幫日本侵略中國。(圖/翻攝自人民網)

「興中會」只是「同盟會」其中一個組織

之後孫文一度往美國,往歐洲,轉了一圈,1905年還是回到日本,又當起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馬前卒。

1901年日本民族主義者成立「黑龍會」,會名就是主張日本要入侵中國東北,逐走俄國勢力,佔領黑龍江所代表的東北與蒙古。黑龍會支持當時許多不同的反清革命組織,眼見一盤散沙各行其是,於是把流亡日本的革命份子都找來,來自中國17省的不同組織,總共70人,齊聚東京黑龍會總部,在黑龍會的牽線下,一起成立了「中國革命同盟會」。

顧名思義,「中國革命同盟會」意思就是中國所有想搞革命的組織的共同平臺,孫文的興中會只是其中一個組織,也只佔少數幾人。

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後,因爲太過敏感,怕日本政府反對,於是改名爲「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史又大筆一揮,把整個同盟會都算作「興中會改組」而來的了。把黃興宋教仁的華興會、章太炎、陶成章、蔡元培、秋瑾、徐錫麟的光復會等等其他組織通通都一筆抹煞。

這種說法,好比美國與世界各國共同成立聯合國,就說全球都是美國一樣荒謬。

太離譜!南洋同盟會=正統同盟會?

這個勉強拚合的同盟,裡頭各組織天南地北,各講各省話,連語言都不通,更別說能好好合作,很快的同盟會就鬧分裂。

1907年,日本政府想花錢消災,給孫文一筆錢換取他離開日本,孫文私吞了這筆錢,使得章太炎暴怒退會,孫文拿了錢,索性與胡漢民、汪精衛到新加坡「另立同盟會總部」。這是孫文自稱的,在此同時,正牌同盟會的東京總部還在運作。

這好比2000年之後,原本的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與中國國民黨分道揚鑣,2001年另外成立了臺灣團結聯盟,中國國民黨還存在,結果後世竟然認定臺聯是中國國民黨,簡直太離譜了?但是國民黨史上就是把孫文到南洋另立的同盟會當成正統同盟會。

武昌起義 意外成功

宋教仁等華中出身的革命黨人,不贊成孫文的華南起義策略,認爲華中才是起義的好地點,於是有樣學樣,1911年,也就是武昌起義的那一年,成立了華中同盟會。

武昌起義前,同盟會有了三個:正牌的東京總部、孫文的南洋同盟會、宋教仁等的華中同盟會,但三個同盟會都並非真正與武昌起義有關的革命組織,頂多只有華中同盟會沾上一點邊。

與武昌起義有關的,是共進會文學社。共進會也是因爲跟孫文的路線不合,1908年成員陸續脫離同盟會,回華中發展而成,會旗「鐵血十八星旗」,正是武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的旗幟──可不是「青天白日滿地紅」。

文學社則是源於日知會,日知會曾經好心借用會址給同盟會作爲湖北分會會所,因而受1906年孫文萍瀏醴起義失敗牽連,主要成員大多遭逮,日知會創辦人劉靜庵在辛亥革命前夕,於獄中被折磨致死。殘存的日知會成員,到1908年才重新組織起來,多次改名後成爲文學社。

由於革命組織之間彼此友好,也有許多成員交叉加入,國民黨史大筆一揮,說共進會與文學社都是「同盟會的外圍組織」,但不論如何,武昌起義的過程是這樣的:

共進會的孫武因爲把玩炸彈爆炸,導致機關被俄國租界警方破獲,文學社想發動緊急起義,總部先被破獲,大多數幹部被捕。根本不是核心成員的熊秉坤等人,害怕滿清照著名單抓人,只好硬着頭皮發動兵變,不料意外成功──孫文自己酸溜溜地敘述:「武昌之成功,乃成於意外。」

宋教仁領導五組織 合併爲「國民黨」

不論如何,革命成功了,以前的小紛爭也就煙消雲散,革命黨人與立憲派人士──各省響應的發起者大多爲立憲派人士──攜手建立新國家的政體。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國體設定爲共和國,爲了引進西方民主,必須要有政黨,於是,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五個組織在宋教仁的領導下,合併爲中國的第一個執政黨「國民黨」。

國民黨史又是大筆一揮,說同盟會就「改組」爲國民黨了。有25個議席,蔡鍔所屬的統一共和黨,還有知名外交家伍廷芳所屬,後來多人成爲第一次唐紹儀內閣成員的國民共進會,等等其他組織,又通通被當作不存在。

這個「國民黨」,其組成(大部分爲立憲派仕紳)與源起(宋教仁在揉合五大系統而成)既不能說是孫文同盟會,也不是後來的「中國國民黨」(後述),爲了區分,或許應稱爲宋教仁國民黨。

▲位於廣州的孫中山紀念館。(圖/CFP)

宋教仁遭暗殺 孫文建立獨裁政黨

由於宋教仁主張內閣制,醉心於總統制的孫文對此意見不合,在民國成立期間,宋教仁拉攏組織國民黨的過程中,孫文興趣缺缺,而是做着在地圖上亂畫鐵路計劃的春秋大夢。

宋教仁領導這個國民黨參加全國選舉,於參衆議院取得大多數席次,因而即將成爲內閣制下的實權總理,結果也因此遭到暗殺。宋教仁國民黨稍後在1913年遭袁世凱宣佈爲非法組織強行解散。

宋教仁死後,孫文發動二次革命,一敗塗地,又只能灰溜溜的逃到日本,孫文認爲大雜燴的宋教仁國民黨都不聽他指揮,二次革命纔會失敗,於是1914年在東京另起爐竈,組織「中華革命黨」,主張建立個人崇拜的一人獨裁政黨,入黨者均須捺指印、立誓約,宣誓絕對服從孫文。這個幫派組織,才真正是中國國民黨的前身。

這種反民主、形同黑幫的做法,連過去一起的革命夥伴都無法接受,許多國民黨史上吹噓爲革命精神代表的清末代表性革命領袖人物: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以及在革命中貢獻很大,後來卻因爲「背叛孫文」在黨史上遭一筆抹黑的陳炯明,均不加入。

孫文的國民黨 曾爲共產滲透工具

國民黨史又大筆一揮,說這個孫文重新創造的「中華革命黨」,1919年改組改名,就成了現在的「中國國民黨」,如果真的認定那時的中國國民黨就是現在的中國國民黨,可就尷尬了,因爲孫文晚年聯俄容共,孫文的中國國民黨本質上成爲共產滲透的工具,延續到孫文死後,共產國際1926年決議通過承認國民黨爲準共產黨,蔣介石一度還列名共產國際中央執行委員會名譽常委,這樣的狀況直到蔣介石先是在黨內奪權過程中「反左」,接着在北伐過程中「清黨」,才把國民黨從共產黨工具,轉變爲反共政黨。

從共黨變成反共,比起北伐對國民黨的改變,那還是小巫見大巫,整個北伐過程其實是併入了大量其他勢力,以至於後來中原大戰的對手,通通都是「國民黨」,搞得一場規模驚人的大決戰,在歷史課本中只能輕描淡寫帶過。

因爲學生若問起「太原五百完人」的上司閻錫山爲何跟蔣介石大戰?或是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他可是第一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所屬的李宗仁桂系,爲何跟蔣介石大戰?是專門「黨內互打」嗎?老師恐怕不知該怎麼教小孩。

實際上,各路軍閥是前前後後逐步「加盟」國民黨的,本來都是敵對勢力,轉頭又開打一點也不稀奇。

▲1937年蔣介石發表廬山聲明畫面。(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孫文的國民黨 vs 蔣介石的國民黨

蔣介石時代的中國國民黨,與孫文晚年的中國國民黨,隨着「清黨」,以及北伐過程中吸納各路軍閥加盟,成分可說已有絕大不同。

最經典的例子是,後來在抗日戰爭中負責防守南京,撤退後造成南京大屠殺的唐生智

唐是保定軍校出身,原本是軍閥趙恆惕部下,背叛趙後敗於吳佩孚,爲此聯絡桂系,希望加入國民革命軍,藉由北伐來反攻湖南,此舉也成爲北伐的引爆點。

唐生智是因爲這樣才成爲國民黨的一員,可是當北伐到一半,他又和蔣介石、桂系三方大混戰,戰敗後下野,直到918事變後蔣介石爲了團結抗日才重新起用。很自然的,日後當蔣介石在國共戰爭中落敗,唐生智又轉投中國共產黨。

蔣介石整合各路軍閥

蔣介石一路整合中國各路軍閥勢力,不管原本曾經敵對交手,通通納入了國民黨的國民革命軍,於是閻錫山竟然也能成爲國民黨精神的代表。然而,經過慘烈的國共戰爭,其中許多戰敗被俘或犧牲,有的又轉投共產黨,有的逃亡國外如李宗仁;另一方面,海軍運量有限,蔣介石只能挑選所有部隊中最忠誠、最信任的部隊才運來臺灣,閻錫山、白崇禧這些還跟着蔣介石來臺灣的,部隊沒能跟着來,成了光桿將軍,之後受制於蔣介石,遭嚴密監控。中國國民黨的本質至此再度起了非常大的變化。

在中國的時代,中國國民黨只是一個加盟招牌,蔣介石儘管表面上可以任命各系軍閥領袖擔任要職,但是各系軍力與地盤基本上只由各系領導者自己才能指揮得動,蔣介石能實際控制的區域不出江浙,這個狀況經過抗日戰爭後纔打破了一部分,但是抗戰後百廢待舉中立刻開始國共戰爭,所以對各地的實質控制力仍然十分有限。

▲ 蔣介石(左)底下的國民黨,早期只是接收各路軍閥的加盟招牌。(圖/東森新聞)

國民黨撤退來臺 建立「黨國」體系

來臺過程中,經過重新濃縮篩選,以及敗給共產黨後的痛定思痛,這次總算建立了控制力能達到最基層的綿密體系,黨外民主運動所抨擊的:軍公教都是國民黨的、法院是國民黨開的、鄰里長都是國民黨樁腳,這些中國國民黨最「爲人稱道」的「黨國」特色,是來臺灣以後纔有辦法完整建立,在中國的時候是不存在的。

隨着冷戰消融,美國不再支持各極權反共盟友,反過頭來要求民主化,這樣的國際局勢變動,導致1986年菲律賓馬可仕下臺,1987年韓國發生六月民運,1988年緬甸發生8888民運、智利皮諾契特敗選。

蔣經國也一樣感受到同一股壓力,因此在1987年解嚴。爲了幫中國國民黨在終將來臨的民主化時代續命,深謀遠慮的蔣經國,早自1970年代起就逐步展開本土化與民主化的進程,中央起用臺籍指標性政治人物,地方引進本土地方勢力,其中很多後來被稱爲「黑金」,1988年,蔣經國過世,這些工作大部分在接班人李登輝總統時代完成。

▲李登輝夫婦與故總統蔣經國。(圖/遠足文化提供)

李登輝時代 具臺灣特色的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從依靠警總的高壓統治,轉變爲可以在選舉中囊括過半選票,穩定長期執政的民主化時代執政黨,其結構也有了絕大的改變,李登輝在一次次的黨內鬥爭中,把過去黨國時代的宮廷派系勢力一一拆除,以前曾經呼風喚雨的宮廷大老,如今無人聞問甚至不爲人知,反而是逐漸吸收養成了許多新的地方派系。

李登輝時代的國民黨,可說已經是「具有臺灣特色的中國國民黨」,這是國民黨的又一次大轉變。

一缸水倒掉大部分再重新灌滿,或是把一小缸水倒進一大缸水之中,連續這樣做很多次以後,還能說這是當初的一缸水嗎?

國民黨史穿鑿附會 忽視斷層

國民黨史因爲迷信「一以貫之」的概念,只好用幾乎穿鑿附會的方式,把黨史一路寫爲從興中會「一脈相承」,忽視中間的所有大斷層,不僅搞出閻錫山部下變成黃埔軍魂的大笑話,其實連黃埔軍魂本身都是一場空。

因爲北伐的時候,黃埔軍校連剛入校一個月的學生都拉上戰場,總共不過四千多人,即使在北伐軍中只計算蔣介石嫡系部隊,黃埔人也只能佔極少數,是要怎樣產生軍魂呢?在國軍中根本找不到黃埔軍魂,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賽德克族起義,被國民黨宣傳成中華民族抗日。(圖/果子)

賽德克抗日 成黨國宣傳民族主義工具

日本時代的賽德克族起義,在黨國時代被宣傳爲中國民族主義抗日精神,問題是賽德克族根本不是漢人,也不可能認同中國,所以過去莫那魯道抗日故事就成了一個別扭的奇怪事件。

大家因爲國家宣傳都聽過,但也不當一回事,因爲這個故事就是怪怪的、不感人,直到魏德聖導演重新用賽德克人立場詮釋這段故事,才終於讓人體會到賽德克被逼迫到絕境,進行必敗的反抗而全族幾近滅亡的悲慘。

但當臺灣民族主義者要引用賽德克人精神作爲臺灣民族神話時,問題再度出現:賽德克人當年幾乎死絕,臺灣人大多是臣服於日本的漢人後代,怎可能遺留什麼「野蠻的驕傲」呢?如果要這樣宣傳臺灣精神,會成功嗎?

▲國民黨1樓空間兼記者會會場。(圖/記者賴映秀攝)

國民黨史脫離現實

國民黨史的問題也一樣,當宣傳脫離現實,所有黨史故事都成了彆扭的奇怪事件,一般人沒有去研究,雖不知問題何在,但就是不知道哪裡怪,越來越無法認同。其根本原因,就是這些故事和現在的國民黨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隨着時代,還越離越遠。

臺灣民主化之後,屢次只要在野黨在地方選舉大勝,接下來就能取得中央政權,2018年國民黨將民進黨縣市打到僅剩6個,照慣例2020年應可取回中央執政,卻推出有史以來最能幫對手催票的候選人韓國瑜,使得蔡英文還拿下史上最高票,在這樣的大敗後,國民黨顯得完全迷茫,不知自己是誰,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不知自己要做什麼。

任何組織要救亡圖存,最基本的就是要認清自己所處的現實情況,滿清在鴉片戰爭戰敗後,還夢想着天朝上國的過去神話,當然不可能有所改進。

國民黨黨主席想要救亡圖存,一開口又是穿鑿附會的「百年黨史」,怪不得「國民黨的未來就是沒有未來。」還是把神話放回黨史館,腳踏實地,從認清當前國內外處境、所處土地上選民的需要開始吧!

► Her和她 女孩想要的都在這

熱門點閱》

► 苦苓/國民黨改名沒有錯 但不能改錯名字

► 藍弋豐/臺灣要收容香港難民?黎巴嫩爆炸遠因始於收容巴勒斯坦人

► 王高成/拜登可能大勝?疫情、經濟、種族 川普的三大軟肋

► 兩條冤魂?境外證據「未檢驗」 杜氏兄弟槍決冤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