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課綱修改再啓動 歷史又成小姑娘

文/郭茂辰 圖/多維TW提供

臺灣「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近日曝光,擬將高中歷史科目中國史,放入東亞歷史脈絡中討論,引發社會輿論高度爭議

回顧臺灣課綱的爭議歷史,可追溯到李登輝陳水扁時期透過「本土教育」推動「去威權化」的政治工程。最典型的例子是建立了所謂「同心圓史觀」,此主張於1990年代被時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所提出,改變了傳統的將臺灣鑲嵌在整個中國歷史中的文本脈絡。

早在1993年底,李登輝即以「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強調命運與共的「臺灣意識」,意圖區隔淡化以往的「中國認同」。隔年,在與日本作家司馬太郎對話時,李首次提及「臺灣人的悲哀」,把矛頭直指大陸,並將國民黨視爲「外來政權」,事實上此舉是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臺灣人的「國家認同」。在此政策基調下,李登輝任內於1999年正式推行「八八課綱」,在並未脫離「中國史」範疇的前提,讓「臺灣史」首次成爲獨立單元

世紀之交時,臺灣迎來首次政黨輪替,當民進黨將「福佬沙文主義」演化爲一種話語霸權,在社會意識形態上逐步建立「獨尊福佬人」的主流話語體系。每遇選舉,更開始以「愛臺」與「賣臺」的二分法操弄族羣議題,煽動「族羣矛盾」。

在2004年,杜正勝出任扁政府時期的教育部長後,「同心圓史觀」被加速落實。兩年後,扁政府宣佈實施新的歷史課綱,把「臺灣史」從「中國史」中徹底分割。將「中國史」過去慣用的「我國」、「本國」等用詞全改爲「中國」,甚至出現「孫中山外國人」的論調

2008年,臺灣二度政黨輪替,馬英九任內雖有意對舊課綱進行修訂,無奈歷經李、扁近20年的「去中國化」教育,臺灣內部的統獨趨勢與認同格局基本底定。由於「課綱微調」,原本撥亂反正的馬政府遭遇學生團體發起的大規模「反課綱運動」,最終不了了之。在選舉的操弄和政治社會化的共同作用下,課綱議題延伸成爲「國家認同」的內涵,早已背離了歷史理性、求真的專業精神。

此次「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重點放在臺灣最近500年的脈絡,並將以往專論呈現的「中國史」刪除,改放在東亞歷史脈絡中討論。這樣一個漸進性的過程,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可謂一脈相承,都在樂此不疲地剷除臺灣與中國歷史連結的「教育工程」。

當教育淪爲黨派征伐的工具,歷史則淪爲「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學生所接觸的將完全是扭曲的歷史,所形成的也必然是扭曲的歷史觀。如今臺灣內部國家認同混亂,就與歷任政府近30年來推動「臺獨」課綱不無關係。經過幾十年的「獨化教育洗腦」,青年世代中不少都已成爲「天然獨」,若想要扭轉,前景並不樂觀。可以預見,對岸對此次歷史新課綱採取的反應,或許超過民進黨的想像,一場牽動兩岸的史觀鬥爭已在所難免!

人類社會的一切—國家、民族,文化、文明,無不是在歷史的打磨中成形反觀當下的臺灣,歷史卻在本土的包裝下沿着分離主義的道路狂奔。如此解構虛構史實,不僅會造就不分是非曲直的一代,更會引起社會撕裂、共識消解。這系列政策的後果,最終恐怕又將由無辜的臺灣羣衆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