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樓旅遊,不只是賣門票”
廣東開平,以碉樓而聞名。開放旅遊的開平碉樓,大多集中在塘口鎮自力村。我們來塘口鎮採訪,副鎮長李振聰熱情地說帶我們去自力村看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卻先把我們引到了祖宅村。
李振聰說,“這些年,我們早已不是簡單地賣門票了,而是圍繞‘碉樓’做文章,旅遊的內涵越來越豐富。”
池塘邊,榕樹旁,紅磚青瓦的圓弧外牆,祖宅村的“網紅廁所”與周邊鄉村風景融爲一體。
“雖然祖宅村的碉樓還沒開發,但這個‘網紅廁所’,近年名氣很大,遊客爭相‘打卡’,還斬獲了‘2020年度世界景觀建築獎’。”李振聰說,“‘網紅廁所’雖然引來了遊人,但如何留住遊人?發展民宿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行過塘基石板路,池塘對面就是方家祖舍。外出打拼多年的方健俊於2019年回到家鄉,在祖舍旁建起了4層小樓,命名爲“五十三度竹下民宿”。
小樓前的花園裡,有地道的鉢仔糕,有用新鮮艾草做的艾餈,方健俊熱情地招待說着不同語言的國際旅人。
德國人卡雷爾抱着吉他,一個月來了3次,在夏末傍晚爲村民們彈唱德國歌謠。還有俄羅斯、印度、捷克的年輕人,三五成羣地來到這裡,體驗中國鄉村生活。他們在田野上搭起帳篷,喝着啤酒,吹着晚風,忘卻了城市中的一切煩惱,享受着“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鄉間野趣。
祖宅村緊鄰景區,民宿產業被投資商普遍看好。2018年底,村裡成功吸引到了上億元投資的“如也”民宿項目。隨着產業的發展,遊客的腳步慢了下來,村民的工作機會也跟着多了起來。當地很多民宿項目,工作的都是本地村民。
除了民宿,塘口鎮的鄉村還開發了採摘園、農耕文化體驗等項目。來自河北的蘇愛軍,在這裡投資辦起了“慧園生態農場”。每到收穫時節,周圍的空氣中都會瀰漫着誘人的果香……“未來,我們會進一步豐富產業體系,增加村民收入,促進旅遊業與宜居鄉村建設的深度融合。”李振聰說。
對許多人來說,開平不僅是旅遊勝地,更是“家”。
一度對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的加拿大華裔方凱蒂,說着一口流利的英文,“我到底是加拿大人,還是中國人?”
關於自己的血脈,她只能從姓氏中感受;關於家鄉的樣子,她只能從父輩口中聽說。爲了找到答案,她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
讓她感到幸福的是,第一次坐在塘口鎮倉東村的祠堂裡吃飯,她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那一刻,她終於明白,“來中國”爲什麼是“回家”了。
開平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及港澳臺同胞約有75萬人。據不完全統計,自1978年以來,全市共接受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捐贈款物、興辦公益事業3000多宗,約12億元。
2011年,以鄉村文化遺產保育爲目的的倉東教育基地(又稱“倉東計劃”)成立。該項目有關負責人沈益民說:“‘倉東計劃’爲很多像方凱蒂一樣的海外遊子提供了尋根認祖的機會。”
得益於“倉東計劃”,村裡的古建得到修繕和保護,很多長滿雜草的碉樓、廟宇、祖宅也恢復了舊時的風貌,古村再度充滿活力、散發魅力。每年正月初五,是散居各地的村民回村聚會的日子。他們來到祠堂前、榕樹下,彈唱民歌,表演獅子舞,拜祭先祖,口中是鄉味,耳邊是鄉音,眼裡是鄉景,場面熱鬧,親情濃郁。
2015年,“倉東計劃”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在沈益民看來,只有保護好鄉村的古建、文化傳統,才能讓遊客感受到鄉村的魅力,才能讓回鄉的遊子找到“家”、讓後人找到“根”。
從倉東村出發,驅車5分鐘,就到了“塘口空間”。所謂“塘口空間”,是一個依託碉樓旅遊資源集餐飲、旅社、清吧等功能於一體,致力於社區活化、鄉村實踐的國際青年社區。
“90後”李繼津是“塘口空間”的發起人。2014年大學畢業後,碉樓建築與淳樸民風吸引了他從外地來到塘口鎮。
“剛開始,也不知道能爲鄉村建設做點啥,就是跟村民們在村裡瞎‘玩’。”李繼津說,他喜歡穿着工裝靴,把草帽掛在脖子後,像個農民一樣奔走於碉樓建築和鄉野之間,尋找靈感。
玩着玩着,鎮上閒置了5年的鐘錶廠在他手裡搖身一變,成了網紅青年旅社;玩着玩着,一座紅磚築起的閒置五金廠,在團隊的打造下成了“四季食堂”、活動中心、圖書室;玩着玩着,外出的年輕人發現村裡變了,家門口也能找到工作、有長久幹下去的事情了;玩着玩着,村裡開起了髮廊、小賣鋪和糖水鋪,往來的遊客多了起來,村子“活”了起來。
“塘口空間”還和國外院校制定了國際實習生留學計劃,試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到中國,來到塘口。李繼津的鄉村建設思路越來越清晰,就是進一步挖掘碉樓資源,將鄉村建設、社區活化和商業化結合起來,給青年就業、創業提供更好的環境與支持。
“‘塘口空間’項目的成功,讓當地人和外來遊客看到,鄉村並不是閉塞的,也不是無法創新的。”李振聰說,“鄉村振興,離不開年輕人的參與。我們不僅要留住年輕人,還要讓他們留得安心,讓他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