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妹」是菜還是妹? 她正名:請說福山萵苣!
「老闆,來一盤大陸妹!」這樣的點菜聲音想必對大家不陌生,但其實「大陸妹」帶有對陸配、外配的歧視意涵,在早期更是「娼妓、走私來臺」犯法女子代表,就讀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曾品璇就跟同學發起「正名運動」,希望讓大衆反思常用辭彙背後的歧視意義。
曾品璇表示,在北藝大老師吳岱融的「女性主義教學法」課程上,她們學到臺灣很多蔬果的俗名都冠上跟女性相關的「形容詞或名詞」,像是大陸妹(福山萵苣)、打母菜(茼蒿)、疼母菜(牛蒡)、美人腿(茭白筍)、聖女小番茄等;在「家事是女生的事」、「讚揚蔬果滑順好吃、甜美可口」的背後,隱含對女性的「單一觀點」,長久下來習以爲常的觀念,讓語言的慣用法中不知不覺導入「性別歧視」。
▲曾品璇發起「福山萵苣」的正名運動。(圖/北藝藝教提供,下同)
大陸妹的名稱來自臺語「大陸的妹仔菜」(me-a-tshai),但在1980年代新聞指的「大陸妹」是非法來臺賣淫的陸籍女子,直到2000年後這個詞才隨着臺語發音變成通俗的菜名;雖然在臺語中沒有貶抑或歧視,但同樣是萵苣,相較於臺灣萵苣,福山所產的萵苣特別使用「妹」來稱呼,對大陸學生而言,這樣的說法很不舒服。
曾品璇開始注意到身旁容易忽視的對話後,也發現她在國中任教時,曾有男同學對一位大陸來的女同學戲稱「大陸妹」,讓女同學覺得「受到嘲笑,很難過」;男同學覺得只是在「陳述事實」,但卻在潛意識裡隱含「性別、國族」的歧視,而每一天點菜的過程、忽視的過程,都是在加強這樣的語言,讓被影射的人雖然不舒服,也不能說。
「真的不容易!」爲了讓大衆意識這件事,曾品璇跟研究所的同學發起了「用點菜終止歧視」的活動,印出寫有「福山萵苣」的透明貼紙,覆蓋在點菜單上的「大陸妹」字樣上,透過這個方式跟老闆提出理念,但接受的店家非常少;她也和同學在教書的中學,讓學生髮想議題討論的方式,像是聯絡簿上貼貼紙、宿舍貼海報等,甚至送上「福山萵苣」的新菜牌,經過一番溝通,讓北藝大學生餐廳的「大陸妹」牌成功更換。
▲▼成功更換的菜牌、菜單。
曾品璇表示,其實在進行活動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小題大作,能夠成功說服北藝大學餐的老闆真的很感動,雖然大家都認爲是「想太多」,但生活中的視覺圖像、聲音、肢體和文字都有許多隱藏意義,理所當然的使用就會忽視其他人的感受;她舉例,「如果到了外國,有一道『臺灣妹/臺灣弟』的傳統菜色,被叫、被吃、被紙箱送來送去,感覺會好受嗎?」至於有人說菜名來自語言的歷史發展,應該保存這樣的用法,曾品璇說,「我認同語言必須保存,但日常使用可以跟語言保存分開」,雖然很感謝網友考究辭源、讓議題開始被討論,但她想問「爲什麼許多對女性的詞,都是貶義大於褒義呢?」如果我們忽視這些差異,只是反應自己沒想到的潛意識習慣,讓刻板印象繼續存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