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救急也要救窮
疫情來襲,衝擊超乎預期,產業停擺、消費停滯、裁員減薪問題逐一引爆,經濟衰退恐難避免。各國政府紛紛推出許多紓困方案,我國也不例外。許多專家指出應「救急不救窮」,惟本文以爲,救急也要救窮。
有越來越多的專家指出,這波經濟打擊面遠高於SARS與金融海嘯的衝擊。日前「末日博士」魯比尼(Nouriel Roubini)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高於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1920年經濟大蕭條,兩次經濟事件累積3年才爆發,但這次僅僅3周就已嚴重威脅總體經濟與股市。
@輸血急救
面對這波又快又猛,對股市、產業與就業市場的負面影響甚爲可觀。有如突發重症瀕臨死亡之際,必須立即採取急救措施。職是之故,各國一一祭出紓困方案,如美國就通過全國曆來最大規模的2兆美元紓困方案,臺灣也通過600億元的特別預算,加上追加的400億元,合計僅有千億規模,對經濟與失業市場復甦,效益有限。應採取以下幾個更積極的作爲:
首先,立即擴大發放振興抵用券:各國爲刺激消費都對國民大灑錢,例如美國每人發放1200美金、加拿大發放2000加幣支票、澳洲發放750澳幣、澳門提供1萬澳門元等,我國規劃的振興抵用券卻只有800臺幣,還要分配夜市、商圈、餐廳與藝文活動等特定用途上,且在疫情結束後纔可使用,建議政府應比照消費券的模式,立即發放振興抵用券且提高金額至五千元,對消費纔有裨益。
其次,勞工薪資補助不限觀光業:近日行政院宣佈「觀光業艱困產業薪資補助方案」,政府補助每人每月原薪資由二成提高爲四成,上限由1萬元提高爲2萬元,共三個月,總經費由42億元提高爲70億元。然受衝擊的產業不只有觀光業,政府對於勞工補助不應只針對觀光業。
員工彈性調整:疫情來襲多數企業受到衝擊,無力支付勞工薪資,被迫資遣或採取無薪假,但也有部分產業急需勞工(如口罩、醫療用品、藥局、電商與外送平臺等)。大陸就提出「共享員工」概念,也是一個可考慮的方向,受暫時性影響的產業(例如: 旅行社、旅館與餐廳),閒置勞工可短期轉移至其他行業,待未來景氣回覆即可歸建。若是在同集團內的員工調配問題較小,不過若是不同公司將涉及《勞工保險條例》與《勞動基準法》等法規中的勞保、勞動契約、勞動條件、薪資與年資變更等問題。另外,地方政府在疫情期間,須負擔大量防疫工作,也可使用該模式增加短期人力。
@趁機改造企業體質
經濟急遽惡化,與染上新冠病毒一樣,至今尚未有特效藥,透過支持性療法勉強維命。惟資源可進行更有效率的運用,藉機改善體質,待景氣回升,即可搶佔市場商機。
第一,協助企業轉型:新冠肺炎讓企業檢視其競爭力,政府可將資源用於協助企業轉型,培養員工第二專長,鼓勵企業商品電商化,引進AI、大數據、物聯網與機器人等新興應用,以提升員工技術及強化企業競爭力。
第二,搶攻災難財:臺灣在口罩一疫獲得啓示,我國擁有完善的機器業製造能力與驚人的代工效率,疫情短期內難以終結,全世界都亟需口罩、防護衣、呼吸器、耳/額溫槍、紅外線測溫、殺菌清潔消毒劑、檢測試劑與醫藥器材等防疫相關產品。政府應整合國內資源,組成國家隊切入相關行業,大舉投入這些產品的生產,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的需求,還可出口賺取災難財。
業者或許擔心萬一疫情提早結束,投資將血本無歸,故可由政府以國家發展基金直接投資或無息貸款等方式,降低業者風險。鼓勵業者在既有的閒置工廠上生產防疫產品,並導入智慧製造,以及加速產品認證等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