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救窮不救急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已讓人類陷入有史以來最強烈的經濟風暴。當各國搬出數以兆計的銀彈,以量化寬鬆政策概念,透過系統性舉措挽救結構性傷害之際,我們的「護國院長」卻是忙着跟玉蘭花小販斤斤計較1萬元,只拚小確幸,罔顧大經濟,獨步世界擘畫紓困桃花源記,有着不知今夕是何夕的荒謬。

小從街邊攤販銅板經濟受挫,大到全球消費市場萎縮,新冠肺炎正把各國推向大蕭條邊緣。面對結構性衝擊政府本應以宏觀角度,扛起類似火車頭角色,透過經濟手段,爲停滯的市場與企業列車創造動能,進而讓坐落在不同車廂的每位老百姓都能間接受惠,促進經濟正循環

然而,蔡政府從第一波僅600億的紓困預算,到現在火燒屁股再編1500億,心心念念卻都限縮在創造特定族羣的小確幸。

例如,當廣發現金救經濟已是主流趨勢全世界唯獨蔡政府怕面子掛不住,寧可東一塊、西一塊的補貼,就是不願全面發放。但這種把鉅額資金零碎化的手段,卻也無法讓市場在短時間內因大量資金涌入,而產生刺激經濟的加乘效果

更甚者,標準模糊且因人設事的紓困發放原則,不僅讓政策無法依比例原則,對不同受害族羣調整出相對公平的補助;當民怨涌現,政府在壓力下,往往又讓本該「救急不救窮」的政策,變成「救窮不救急」,甚至是「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的民粹工具,把紓困振興扭曲爲施捨式的社福政策。

資源有限,蔡政府既不願採取相對公平的廣發現金,又想四面討好,結果就是十個鍋、九個蓋,手忙腳亂效果不彰就罷了,連當聖誕老人發錢都能被罵,臺灣經濟前景實在令人無法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