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會議解讀:改革需求側 強化反壟斷

(原標題:中央政治局會議解讀:改革需求側,強化反壟斷

事件: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聽取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工作彙報研究部署2021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審議《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選舉工作條例》。

點評:

1、形勢判斷

歷年12月的政治局會議都是未來一年經濟政策的風向標。與2020年7月的政治局會議相比,2020年12月的政治局會議對形勢的判斷髮生了重要變化。對於形勢,本次會議認爲:“我國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但新冠肺炎疫情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而7月的會議認爲:“經濟穩步恢復,復工復產逐月好轉,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於預期……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與7月相比,本次會議認爲經濟運行恢復常態,且刪除了“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的表述。可見,政策當局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更爲樂觀。

與此同時,會議強調了2021年的特殊意義,指出:“明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因此,會議要求:“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2、政策部署

由於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更加樂觀,本次會議未着墨於貨幣和財政政策,而是將重心更多地放在結構性改革之上。

第一,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政治局會議探討需求時多使用“擴大國內需求”“拓展擴大最終需求”和“穩需求”的字眼,對需求的關注點主要在於需求的規模,而此次會議增加了“需求側改革”的措辭。

“需求側改革”的內涵可能在於通過改革的手段釋放需求的潛力,推動需求升級,進而對供給側形成牽引作用。國內需求主要包括投資與消費兩個方面。從投資來看,通過新基建、新型城鎮化等擴大有效投資,可以帶動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從消費來看,通過完善社保、轉移支付等再分配機制提高中低收入羣體的消費能力,適當增加公共消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二,會議要求:“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反壟斷”一詞鮮少出現在政治局會議中。本次會議談及反壟斷,可能意在強調金融創新與公平競爭之間的平衡。近期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輔導讀本》的撰文中指出:“在支持金融創新的同時,嚴防壟斷、嚴守底線,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互聯網平臺具有範圍經濟的特徵,天然易形成壟斷。當前金融科技日新月異,金融科技的形態日益複雜,科技企業金融機構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爲了兼顧金融創新的效率和金融穩定,建議對“金融技術/設備”與“金融產品/服務”進行區分。“金融產品/服務”主要由金融機構提供,以保障穩健經營;“金融技術/設備”則由科技企業向金融機構輸出,以充分發揮科技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

第三,會議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從《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精神來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內涵包括以下方面:從政策層面來看,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從研究領域來看,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從科研主體來看,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

第四,會議要求:“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從化解存量風險來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和化解影子銀行風險是兩項主要任務。上文提到的郭樹清的撰文指出:“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可見,穩地價、穩房價和穩預期依然是未來房地產政策的重要目標。同時,12月媒體報道,依據資管新規要求需要整改的大部分資產應能在2021年底前完成整改,對於難以處理的部分老資產,少數機構申請個案處理。這種更爲靈活的處置模式能夠減輕非標融資收縮的壓力,避免因處置風險而出現新的風險。

從增量風險來看,郭樹清的撰文中列舉了銀行業不良資產反彈的壓力、中小金融機構資本缺口加速暴露的壓力等。受疫情影響,部分企業經營情況惡化。在中小企業延期還本付息等應對疫情的階段性政策退出之後,不良率將有上升的風險。無論是不良率上升,還是非標資產回表,都對金融機構的資本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繼續拓寬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渠道,保障中小銀行持續穩健經營,增強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魯政委系興業銀行、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於瑋任職於興業研究公司)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衆號“興業研究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