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泡沫現象 多源自美國製造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引述獨立證券研究諮詢公司JL Warren Capital LLC創始人和證券分析師李君蘅(Junheng Li)的觀點報導,近兩年來海外中國概念股泡沫潮多源自「美國製造」。

過去15年中,有400多家中資企業北美上市,總市值約1200億美元。中資企業赴美上市首波高潮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上市的主要是受政府支持的國有企業上市公司行業主要分佈在保險能源電信業

第2波浪潮是一批私營藍籌股公司,大都身處科技消費品媒體極具吸引力戰略性不強的行業。這一類企業中很多上市公司成爲華爾街的寵兒,因爲這些企業的基本業務增速令人羨慕,代表企業爲百度攜程新東方

繼中國民營企業開始加速發展後,中小民營企業也加入赴美上市大軍行列,構成第3波上市潮。

李君蘅指出,這些企業在中國大都缺乏融資途徑,無論是發債還是發行股票;而如果這場IPO盛宴在頭兩波上市潮後就結束,就不會看到後來出現的這堆爛攤子

問題始於在前2次中國公司上市潮後,市場對全部中國股票的瘋狂需求,這使有魄力銀行家深入中國腹地尋找IPO的候選公司。他們在中國找到急需資金管理團隊不成熟、運營歷史有限、缺少收益、缺乏政府支持等,因此無法在中國甚至美國上市的公司。

許多中國公司亦通過反向收購與已經上市的空殼公司合併,進而公開上市。截至目前,在美上市的400多家中國公司中有近一半是通過反向收購實現上市的。這類公司有着很高的欺詐發生率。儘管很容易將問題歸咎於管理團隊,然而一些管理團隊看起來對欺詐也是毫不知情。私募股權公司在粉飾剛起步的私營公司、幫助其上市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同樣具有諷刺意味

李君蘅指出,事實是一些公司正處於掙扎求存的境地,這些公司的收益增長都是通過「渠道填塞」實現的。所謂渠道填塞指的是企業通過向分銷管道過量填塞產品、誇大銷售額的做法,而這些過量的產品最終無法銷售給終端客戶

李君蘅指出,每當投資者的貪婪、無知和懶惰令一種投資主題變得火熱,而見利忘義、投機取巧投資銀行進一步提升其火熱程度時,醜陋的現象往往會發生。這正是買入中國概念股的美國投資者正在吸取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