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統籌協調好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提升傳統生產力的關係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列爲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之首。這也是今後工作的重要着力點,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科學謀劃、統籌兼顧,堅持穩中求進,紮紮實實向前推進。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處理好多方面的關係,其中就包括處理好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係,也就是處理好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提升傳統生產力的關係。
首先要看到,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一味將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區分開來沒有實際意義。
新質生產力是方向,傳統生產力是基礎。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徵,傳統生產力具有基礎大、產出大、貢獻大等特徵。新質生產力缺少傳統生產力產出的哺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傳統生產力沒有新質生產力中的科技基因注入,就會從傳統生產力蛻變爲落後生產力,最終被市場無情淘汰。
沒有落後的產業,只有落後的技術和產品。紡織業是一般意義上的傳統產業,但利用先進技術進行改造之後,同樣可以織出高端、有附加值的布料,而成爲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
因此,一方面要加大科研投入,產出更多原創性、具有市場價值的科研成果,催生更多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另一方面,則要加大既有產業的改造提升速度,用創新技術把既有產業智能化等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拿央企來說,既需要在AI方面加快佈局,也需要在傳統產業方面多多佈局,要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進行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效率。
其二,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及傳統生產力改造提升中,要充分發揮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作用,尤其是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我國有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但也容易形成不顧自身條件、一哄而起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有企業主體蹭政策熱點的情況,造成一定的“虛假繁榮”;更有一些地方爲追求指標好看,而盲目鋪攤子、上項目,同樣會造成一定的“虛假繁榮”。
這樣的虧我們過去吃過不少。一說鋼鐵行業要淘汰落後產能,地方上就出臺指標,限期必須淘汰多少萬噸,於是在完成指標過程中,把盆裡的孩子也潑出去了。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這樣的教訓同樣需要汲取,不能隨意下達規劃、制定指標,要求到某個時候新質生產力的佔比必須達到多少。新質生產力沒有十分具體的標準,更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
爲此,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科技研發方向、具體產業發展等,企業要根據自身能力和技術儲備、人才儲備以及細分領域的狀態,找到自己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的努力方向。地方政府方面則要在產業政策上精準發力,包括研發、公共技術補貼要更加精準,把精準和普惠性政策結合好,在“卡脖子”的領域發力,從而做好政策引導和服務工作,而不是“直接插手”或者“指手畫腳”,影響企業的正常決策。
其三,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改造傳統生產力都要有久久爲功的耐心和毅力,既要有任務繁重、緊迫的壓力感,又不可以有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着急心態。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系統工程,既然是系統工程就有其複雜性。科技成果的取得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科技成果的積累,厚積薄發才能實現突破性進展,轉化爲現實生產力。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這些都是我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需要遵循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