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創新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對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本質要求、重要原則等作了系統闡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指導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實踐形成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不僅深化了我們黨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也爲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作出了重要原創性貢獻,爲在新徵程上解放、發展、躍升生產力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

明確提出生產力躍升核心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這一重要論述強調解放、發展、躍升生產力,並揭示了生產力躍升的核心要義。

新質生產力理論更強調生產力的質態躍升。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從生產力的演進歷程來看,生產力隨着科技的進步而不斷髮展,其發展方式在大多階段呈現爲循序漸進、邊際拓展,而在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時代變遷的關鍵時期則往往呈現爲跨越提升、快速迭代。先發經濟體如果能抓住生產力躍升機遇,就能擴大優勢,持續引領;後發經濟體如果能抓住這一機遇,則能實現趕超,後來居上。傳統生產力理論多聚焦於漸進式發展,強調生產力的常態發展,而新質生產力理論則更聚焦於跨越式發展,強調生產力的質態躍升。

生產力的質態躍升必須以創新爲主導。生產力發展過程中有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驅動生產力發展由量變上升爲質變的核心就是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的關鍵所在,包括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發展方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創新等方面。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爲顯著特點,更強調通過創新驅動生產力發展,堅持把由科技創新引發的技術進步作爲生產力持續快速發展的核心動力源,從而實現生產力的質態躍升。

生產力的質態躍升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躍升。生產力的質態躍升與新發展理念是相互促進、內在統一的。只有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引領下,生產力才能實現質態躍升,最終形成新質生產力。具體而言,生產力的質態躍升必須以創新爲發展動力,強調創新驅動生產力質態躍升;以協調爲內在要求,強調解決生產力質態躍升帶來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綠色爲必要條件,強調生產力質態躍升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開放爲必由之路,強調綜合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生產力質態躍升;以共享爲本質要求,強調生產力質態躍升與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有機統一。

創新揭示生產力躍升決定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深刻揭示了生產力躍升決定機制的三個層面及其互動機理。

技術革命性突破是生產力躍升的動力源泉。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大致經歷了四次重大的技術變革,分別爲蒸汽機的發明、內燃機和電氣的應用、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數字化技術不斷成熟。生產力的內涵和外延也相應發生巨大變化,可簡單概括爲“四個力”,即馬力、電力、網力、算力,每一次生產力躍升,均源自技術革命性突破。革命性新技術帶來新產品、新生產方式、新市場等,對舊技術、舊領域造成“創造性破壞”,推動舊生產力體系逐步瓦解,促使生產力的內涵和形式發生巨大的革命性躍遷。新質生產力理論更爲重視技術革命性突破引致的生產力躍升新動能,強調通過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加強創新資源的統籌能力,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是生產力躍升的關鍵路徑。生產力是由各類生產要素通過各種形式組合構成的有機系統,生產力發展既包括生產要素量的增長,也包括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在短期內,生產要素的量是有限的、穩定的,而要素配置方式則富有創造性、不確定性,生產力的躍升僅靠量的增長難以實現,需要通過不斷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形式、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來實現。新質生產力理論強調要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不僅包括基於新生產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組合所帶來的拓展型創新性配置,如培養熟練掌握和創新運用數字技術的更高素質勞動者,還包括通過新生產要素賦能傳統要素組合所帶來的賦能型創新性配置,如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升傳統要素組合效率。

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生產力躍升的基礎載體。從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進程來看,生產力躍升與產業變革密不可分,通常呈現爲新興產業的涌現以及傳統產業的變革。但科技革命並不一定會引發產業變革,只有在合適的經濟和社會制度安排下,才能推動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全球分工等方面發生革命性變化,實現生產力躍升。新質生產力理論更爲重視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佈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技術—要素—產業”鏈條是生產力躍升的傳導機制。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環節。技術革命性突破一方面能促進各類生產要素的稟賦發生深刻變化,不僅加快了生產要素的積累速度,而且催生新生產要素,另一方面能大幅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不僅使生產要素利用效率上升,還能推動形成要素配置新組合新模式,從而促進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將吸引各類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推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傳統產業優化提升、產業結構持續升級,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生產力躍升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新型生產關係是適合新質生產力發展客觀要求的生產關係,有助於打破制約各類先進生產要素暢通流動的障礙,促進其向生產力躍升方向集聚,創造一個更適合生產力躍升的環境。新型生產關係下,創新資源和市場的結合度進一步提升,技術革命性突破的成果不斷涌現,新舊生產要素活力進一步激發,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的效率持續優化,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進一步融合,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速度大幅提升,“技術—要素—產業”傳導機制更加暢通高效,有效促進生產力躍升。

深刻闡釋生產力躍升內涵標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爲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爲核心標誌”。這深刻闡釋了生產力躍升的基本內涵及核心標誌。

生產力要素系統的躍升型重塑是生產力躍升的基本內涵。生產力要素系統的躍升型重塑不僅包括生產力三大要素自身的質變,還包括三大要素優化組合的躍升,這些要素相互融通、高效協同,形成新的組合方式,提升要素資源配置效率。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爲基本內涵,體現爲以熟練掌握和創新運用數字技術爲躍升方向的更高素質勞動者,以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爲躍升方向的更高技術含量勞動資料,以數據要素和傳統要素深度融合爲躍升方向的更廣範圍勞動對象,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對生產力要素系統進行質的重塑,實現要素優化組合的躍升。

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是生產力躍升的核心標誌。所謂全要素生產率,是指剔除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增長貢獻後的經濟增長率,是穩態增長率的核心影響因素。經濟增長模式由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驅動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轉變,是當代生產力發展趨勢的重要體現。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爲核心標誌,更重視技術進步與資源配置優化帶來的增長效應,一方面強調勞動、資本等要素節約型技術進步,提升生產要素的產出效率,另一方面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

以生產力要素系統的躍升型重塑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生產力要素系統躍升型重塑,意味着更高素質勞動者運用更爲合適的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對更具針對性的更廣範圍的勞動對象進行加工。從生產函數的角度出發,生產力要素系統的躍升型重塑將推動生產要素質的提升,各生產要素之間的組合效率同樣不斷提升,在生產要素的量保持不變情況下,要素產出將大幅增長,從而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在回答當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實踐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與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面臨的新機遇、新要求、新問題緊密相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實踐特徵。新質生產力理論內涵與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具有內在統一性,這一理論是立足當前、面向未來、總攬全局、統籌兼顧的科學理論,源於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實踐,並將繼續指導高質量發展實踐。站上新起點,我們要強化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通過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通過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及時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加快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形成生產要素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持續涌現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局面,爲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支撐。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黃先海 作者系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