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女生不適合讀理工科?!
12月7日,清華大學最高榮譽獎學金——2020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開始公示,今年擬獲獎的10名清華學子中,有3名是女生,且全部是理工科學生。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從2008年到2020年,清華大學共有81位男生、28位女生獲此殊榮,女性獲獎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因準備繁忙的期末考試,今年擬獲獎的三位女生未能接受採訪,但她們依然引發大量的討論與關注。目前高校在讀的女生怎麼看女生不適合讀理工科這一性別刻板印象?記者走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與在讀的理工科女生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馮譯萱、蘇鉑燁分別就讀於清華大學工物系和物理系,目前已經以優異的成績保送深造。蘇鉑燁對理工科的興趣源於對世界強烈的好奇與探索欲。提到自己的專業,她整個人都洋溢着歡快的氣息,亮閃閃的眼睛裡充滿對未來的期冀:“我當時就是想學物理,研究最基本的粒子規律就可以從理論上推出所有的事情,不是很有趣嗎?”
興趣之外,個人能力和未來的職業規劃等也是影響她們選擇專業的要素。北京大學數學系研究生會主席楊曉宇主攻應用數學方向,是科研、社會工作兩不誤的優秀學生。楊曉宇談到,高中時讀理科是綜合多種因素的決定,最重要的是理科成績明顯優於文科。馮譯萱同樣進行了理性的考量:“我選擇理工科是覺得就業面寬一些,而且我理科還學得挺好。” 蘇鉑燁還結合本專業的情況,談到了就業對專業選擇的反向影響:“如果一個領域男性過多的話,女性進入會更困難一些。我這個方向清華物理系所有的老師都是男性,這就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
在成就興趣的路上,家庭的支持不可或缺。記者在交流中發現,幾位受訪者都成長於開明、包容的家庭氛圍中。蘇鉑燁說:“從高中以後我所有的事情就都是自己做主,父母很尊重我的決定,專業選擇更多依據我的個人喜好和意願。” 楊曉宇坦承,身邊多少會有一些認爲女生更適合文科的聲音,“但是在我們家還好,從小到大無論是玩遊戲還是學業上的選擇,父母都沒有給我什麼性別上的限制,更多還是看個人意願。”
對“男理工、女文史”這一傳統說法怎麼看?馮譯萱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充滿信心。她談到,在求學經歷中可能有人會說,女生總是在中學起步階段成績好,往後就會潛力不足、不如男生。“但事實證明並不是這樣,我反而越來越進步,所以我很開心。我想證明他們的話是錯的。”她的臉上閃過一絲小小的倔強與驕傲。蘇鉑燁的感受是,思維能力上的性別差異並不存在:“我完全感覺不到,我覺得自己邏輯思維比形象思維更好,可能個體之間的差異要比性別之間的差異更大。”
楊曉宇同樣不認爲在理工科的學習中,女生存在天賦上的劣勢。她更強調個人努力在學習表現中起到的關鍵作用,無論是男生或是女生,“學業上的事情很多時候是花精力、下功夫去做就能夠做好的。”
魏國琴從北京大學生物科學博士畢業,現在美國聖地亞哥大學的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她分享了不同求學階段的切身感受:“本科學習和實習階段,我覺得班上成績好的確實是女生更多。整個博士階段,就我認識的出色的學生而言,男生在數量上並不是壓倒性的。現在我身邊的環境中,更是有非常多出衆的女性科學家。”
就業選擇:“社會應鼓勵更多女性從事理工科領域研究”
在天賦和能力上不存在劣勢,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理工科領域女性數量更少呢?
馮譯萱告訴記者,她的導師很期待推動一個更平衡的科研環境:“老師都很歡迎女生讀理工類專業的,因爲本身女生就少,一個專業全都是男生感覺也不太和諧,老師有時候會更希望能有女同學來選他的專業方向。”
另外,導師對女學生的培養上存在一些現實上的顧慮。楊曉宇說:“到了讀博期間,女生的選擇也確實會影響老師的培養,因爲老師在一個學生身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巨大的,會有很多女生因爲結婚生子放棄科研的情況,這對老師來說其實是非常大的損失。國家應出臺更多的政策,鼓勵、支持女性從事理工科領域的工作。”
魏國琴談到身邊很多優秀女科研工作者的經歷時,深感女性真正實現個人選擇的自由,需要整個家庭、整個社會性別平等觀念的進一步推進。“我認爲這不是女生一個人的選擇,而是整個家庭的選擇。當一個男人要去闖一番事業的時候,大家都默認他的伴侶,應該站在背後支持他,承擔起所有的家庭照料。如果這個觀念被真正改變,大家認爲不管是妻子還是丈夫,當你決定要去成就某項事業的時候,整個家庭都會盡力來支持你、幫助你的話,這將不再是一個難題。”
受訪者的一個共識是,由於女性需要承擔更多家庭照料責任,因而在深造的過程中會面臨更爲複雜的挑戰。選擇家庭還是科研?這個看似女性個人的選擇,卻指向依然有待改善的性別文化環境。(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 見習記者 範語晨 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