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爲農戶融資添動力
不必提交任何紙質材料,不用做房產抵押,也沒見過銀行客戶經理,農戶只需要掏出手機,在衛星遙感地圖上,用描點連線方式圈出自家的稻田,全部圈完後點擊提交,銀行就會給貸款,手續簡便,放款快捷,並且可以隨借隨還。這不是對未來場景的一種暢想,而是一些銀行已落實的具體行動。
面對當前農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些金融機構積極謀求創新,借力數字技術,譜寫方便農戶融資新篇章。上述場景,就是某網上銀行將人工智能算法及農田衛星遙感圖像分析結果納入銀行搭建的授信模型,以此精準識別農戶信用狀況,克服缺少抵押物等難題,幫助農戶順利獲貸的生動案例。
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的當下,新技術、新服務密集推出,新模式、新業態競相涌現。金融機構能否迎“風口”而上,儘可能將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場景融入日常工作,推動自身業務實現跨越式創新,考驗着經營管理者的眼光與能力。近年來,爲促使金融資源順暢流向廣大農戶,各地金融機構積極探尋可行辦法。比如,將線下傳統業務更多遷移至線上,農戶不用親臨銀行營業網點,即可方便地辦理轉賬、支付、信貸審批等,受到客戶歡迎。不過,仍有些金融機構往往着眼於既有場景、模式下自身業務效率的提升,對信貸供需中面臨的一些矛盾依然缺乏應對策略,有些農戶的金融服務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
金融機構需要以高標準、高要求,勇於啃那些難啃的“硬骨頭”,瞄準農戶融資中的痛點下功夫。農戶貸款要求高、缺少抵押物,審覈週期長、手續較複雜等,往往是制約農戶融資的障礙。各金融機構要圍繞相關難題尋找良策。前述那家網上銀行把目光放在了人工智能算法、衛星遙感技術上,思路開闊了,工作着力點把準了,自然就能事半功倍。
當然,各金融機構用好數字技術,服務農戶融資,僅靠金融機構自身努力還不夠,還離不開社會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比如,上述那家網上銀行爲防範風險,一方面嚴格審覈農戶提交的信息資料,另一方面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事先掌握當地農戶種植情況,以此同農戶提交的“畫地”結果交叉驗證,從而幫助其更好地瞭解農戶。
政府搭臺、銀行唱主角,社會有關部門助陣,數字技術等新技術手段才能得以更多、更深入地應用,農戶融資也才能得到更加精準高效的支持。(周慧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