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邊遠地區對芭蕾不再遙不可及

提到芭蕾,最先想起的關鍵詞是什麼?高雅、神秘,進而延伸爲“看不懂”,這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

中央芭蕾舞團長馮英說:“中國有14億人口,能在臺上表演芭蕾的年輕演員加起來也就400人左右。很多觀衆想看芭蕾,但沒有機會,或者看一場很不容易。”久而久之,距離讓觀衆覺得芭蕾有些難以接近。

既然觀衆看不到芭蕾,那就把芭蕾送到他們觸手可及的地方。從2014年起,中央芭蕾舞團“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已經走遍了大江南北,最南至三沙的藍天碧海,最西到達了新疆綿延無垠的國境線。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芭的前輩們就曾走到沂蒙山,在泥濘中爲鄉親們跳起《紅色娘子軍》。至今,在普及芭蕾藝術路上,一代代舞者們從未停下。

芭蕾“走出去”現實困難多

芭蕾“走出去”,面臨的現實困難的確比其他藝術形式要多。音樂家可以背起樂器就走,舞者卻做不到這麼“任性”。“場地是很大的挑戰。”馮英說。芭蕾對舞臺的要求很高,至少要平坦,因爲舞者必須立起足尖,做各種技巧高難的動作,在劇場中表演時,一般要鋪上專門的地膠來保護肢體,但“文化進萬家”活動觸及的地方,往往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露天表演時,演員腳下踩的就是臨時搭起的簡易舞臺。

2014年5月,中芭一行70人來到了位於齊齊哈爾市的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以“鶴”聞名的土地與中芭結緣深厚,是舞劇《鶴魂》的靈感來源。晴空下,蘆葦搖曳,鶴羣振翅翱翔天際,中芭這次的舞臺就建在觀鶴臺上。熾烈的陽光把塑膠地布暴曬得滾燙,舞鞋只有薄薄一層,演員們腳上都起了大泡,只能放進水裡“物理降溫”,肩背也曬脫了皮。他們把這些疼痛,藏在了依舊輕盈舒展的舞姿下。

馮英看在眼裡。她的腦海中涌過很多瞬間,比如2011年1月24日,“娘子軍”的故鄉瓊海市籠罩在寒風細雨中,那是海南島難得陰冷的天氣。嘉積中學的操場上臨時搭臺。未上場時,演員們裹着羽絨服瑟瑟發抖,音樂一響,他們立刻找回了狀態。鞋襪被雨水溼透,不少人滑倒在舞臺上,又爬起來繼續跳……

基層觀衆呈現芭蕾全貌

在基層演出時,還會遇見其他難以預想的情況。今年10月,中芭兩支文藝小分隊走進了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伽師縣、英吉沙縣以及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離開新疆後,當地疫情暴發,正在廣東巡演的演員被立刻隔離。在酒店的房間裡不能外出,大家就扶着牆壁苦練基本功。這讓馮英既感動又欣慰:“在他們身上芭人艱苦奮鬥的精神一直在傳承。”

10月16日凌晨4點,天色深沉,星子未落,中芭的藝術家們已經準備好行李,集結出發。經過近六個小時的長途飛行,又在公路上顛簸了四個小時,他們終於抵達了此次新疆之行的第一站葉城縣。

去一次基層地區不容易。爲了讓那裡的觀衆儘可能多地瞭解芭蕾,節目編排就必須花心思。“通過一場演出,我們想讓大家更廣泛地瞭解芭蕾的全貌。”馮英介紹,通常一場演出中,古典芭蕾必須要有,比如《天鵝湖》經典選段《四小天鵝》以及《堂・吉訶德》《海盜》等劇目中的雙人舞;中國作品要有,最家喻戶曉的莫過於《紅色娘子軍》,這些選段最能引起共鳴;現當代作品也要有,它們代表着芭蕾藝術的前沿與動向。節目之間,中芭藝術總監助理、總排練者徐剛等藝術家還會用簡短幽默的串詞介紹芭蕾的歷史和禮儀,引導觀衆親自體驗一把芭蕾中的啞劇手勢。近在咫尺的接觸,縮短了觀衆與芭蕾的距離,揭開了“高雅藝術”那層神秘的面紗。

“當我們看到舞臺上藝術家們立起足尖輕盈舞動,那種美的感受是無與倫比的,特別是芭蕾知識講解,讓我們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內容。”今年1月中芭在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演出時,兩位中學生激動地向他們說:“以往都是在電視上看芭蕾舞,今天的演出,讓我們覺得自己離高雅藝術其實並不遠。”東川區曾是國家級貧困區縣,很多人一生不曾走出大山深處,更別提看上一場芭蕾。能看到他們因芭蕾而露出笑臉,是中芭人最幸福也最能感受到肩上責任之重的時刻。

交流中挖掘民間藝術寶藏

10月19日晚,葉城縣崑崙影劇院的舞臺上,維吾爾族姑娘火紅的舞裙旋轉着,一如天山南北盛放的石榴花熱情的小夥子也載歌載舞。馮英帶着中芭的演員加入了他們。此刻,不管是《天鵝湖》中潔白的“小天鵝”,還是質樸颯爽的“娘子軍”,所有人都沉浸在《石榴紅了》那極具新疆風情的旋律中,縱情起舞。觀衆們的熱情被徹底點燃,歡呼和掌聲將夜晚的氣氛推向了最高點。

新疆人民能歌善舞,全國聞名。這次走進新疆,中芭特別邀請葉城縣、伽師縣、英吉沙縣和阿克陶縣四地的縣歌舞團、文工團一起登臺。臺上,演員們各顯身手,大放光彩;臺下,大家切磋學習,親如一家。

“中芭藝術家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芭蕾藝術的最高水平,演員們受益匪淺。芭蕾基訓對每個舞蹈演員都非常重要,近距離觀看,對我們的演員是很大的提升。”伽師縣歌舞團團長鄒張國真誠地希望,“今後中芭能再來伽師演出和交流。”

交流,不是單向的給予。“從當地演員的身上,我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像舞蹈的節奏、韻律。”馮英十分感慨,“他們的歌舞充滿了生命的質感,那是長在骨子裡的東西。”在葉城縣歌舞團,中芭聆聽了維吾爾族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十二木卡姆》的片段。儘管語言不通,音樂中千百年沉澱的厚重力量與感情,依然讓人潸然淚下。編導張鎮新靈感突至,伴着揚琴熱瓦甫、薩塔爾、手鼓民族樂器的音響,他即興起舞,現代芭蕾與民族音樂碰撞出了別樣的火花。

“我們特別想挖掘非遺和民間藝術傳承的深厚底蘊。”馮英非常珍惜這些鮮活生動的藝術“寶藏”,未來,它們將在中芭的創作中繼續煥發光彩,“比如怎樣發自內心去刻畫一個人物,怎樣捕捉他的內心世界等等,對芭蕾演員來說是很重要的能力。”採風路上的收穫,將給予大家更多的啓發。(記者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