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富翁登宇宙 太空探索不再遙不可及

《挑戰引力:我如何改革NASA、開啓太空新時代》(時報出版)

一九五○年代晚期,人類開啓了太空時代,這也成爲了二十世紀的一大標誌,地球大氣層之上的空域之中漸漸佈滿了衛星和太空船,不僅與我們的世界緊緊相連,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這個星球及宇宙的新知。美國很早就在載人太空飛行方面完成了壯舉,把第一批人類送上月球行走,這也是在對世人宣告,我們不但可以實現大膽的目標,而且也達成了以往認爲無法企及的偉業。

我在杜蘭大學裡教授一門科技史的課程,學生們會在課間討論創新驅動力的問題,大型的政府計劃案會比較能夠見效嗎?還是靠那些靈活百變的企業家比較好?答案想當然耳是:那些驚人的重大突破,往往都有雙方共存的協力成果。萬尼瓦爾.布希(Vannevar Bush)─麻省理工學院工程系系主任兼雷神技術公司(Raytheon)的共同創辦人─在一九四○年被小羅斯福任命爲國防研究委員會(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Committee)的主席後,就開始督導政府的科學計劃,其中的研究成果包括了原子彈與電子計算機,他在一九四五年提交了一篇影響深遠的報告:〈科學─無盡的最前線〉(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在裡頭細述了學院、企業與政府之間要如何合作,以此方能推動創新。

以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ENIAC)爲例,它由賓夕法尼亞大學建造、美國陸軍出資,而後來出現的通用自動計算機(UNIVAC)以及多數的其他電子計算機均以此爲濫觴;還有今天所用的網際網路,也可以溯源到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贊助的網路架構;至於生技產業方面,最早也是從人類基因組定序後展開的,而這計劃的大部分資金都是來自於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由此見得,一次又一次的創新,走的都是這條合作的老路。

洛瑞.加弗一直都是位敢做事也會做事的領導者,她確保了美國的太空計劃遵循着上述的「創新進程」,讓政府各機關(尤其是她任職的太空總署)與民間企業能夠通力合作,包括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等人的公司在內。

馬斯克在SpaceX創立的隔年曾說過:「就像當年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發力推動了網際網路,並且還承擔下網路發展之初所需的大筆成本,太空總署這些年花錢打造……各項基礎科技,從本質上來說可能也是在做同樣的事。如今只要跟那種商業性的、自由的企業單位合作,接下來的進步就會一飛沖天,就像當年的網路一樣。」

加弗努力讓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與民間公司合作,這點相當重要。當年NASA贏得了太空競賽的勝利,成功在月球上降落,之後的歷任總統也紛紛發表了類似的聲明,要再把人類送上月球去建立基地,以之作爲前往火星的中繼站。不過從NASA對這些計劃所提出的執行方案來看,雖然預算數字上確實是阿波羅計劃等級的價位,卻少了當年阿波羅計劃那樣的合理性。而且由政府主導的大型集中式任務一定會產生高昂的機構成本,這也就扼殺了NASA持續創新、降低成本的能力。爲了要取代太空梭,太空總署推行了許多傳統類型的計劃,卻都被政府合約本身的特性所困,產生了反向獎勵的效果。

二○○八年夏季,加弗受邀去幫總統候選人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審查NASA的狀況,當時NASA的太空梭已經排定要在兩年內退役,可是替代方案卻完全不如預期,以至於唯一的可行辦法居然是付錢給俄國人,找從前在冷戰時的對手幫忙,請他們搭載美國的太空人往返國際太空站。即便如此,可是當後來的歐巴馬政府建議NASA向美國的民間單位求助,一起完成它無法獨立辦到的任務,這個想法還是廣受各方惡評,包括NASA裡的主導人物、航太產業界,乃至於國會方面,都期期以爲不可。

近年來受到民間單位的投資影響,使得太空活動的成本大幅降低、成果大有斬獲,這一點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都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了。新創公司所開發出來的創新成果,已經是世界上其他公司比不上的,而靠着這些新創公司,美國也得以重回太空領域的領導地位,繼續擴展我們的經濟、強化我們的國家安全。相較於從前所有的載人太空飛行任務,SpaceX只要用低一個數量級的成本就已經可以載運我們的太空人團隊,雖然這樣的成功確實有受到政府的計劃與政策的鼓勵,但卻並不是當初預期的結果,而算是個意外之喜。

不論是加弗自己,還是被她稱爲「太空海盜」的那些太空先鋒,他們都體認到降低太空運輸成本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讓社會充分利用太空所能帶來的好處,而當初他們就是結合了各方合適的人才、技術、政策與民間資本,才能成功從強大的軍工複合體手上搶回一點NASA載人太空飛行計劃的預算,繼而促成了之後的種種進展。

在商場上,勇於挑戰的創業家同行們常會對彼此帶來正向的刺激,馬斯克、貝佐斯和布蘭森這三人就是如此,而他們的競爭最後不但造福了NASA,甚至還幫到了NASA另一個大型的企業承包商聯合發射聯盟(ULA),一家由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和波音(Boeing)合資的傳統航太公司。這可以說是一種共存共榮的關係,政府在提供資源時必須要有遠見,而企業家們要敢於冒險犯難,唯有兩者的結合才能締造最偉大的技術進步。

很多人都想在政府裡推動革新,但是很少人能夠成功。加弗這本書講述了她個人在這方面的經驗,讓我們看到了推動革新的種種甘苦,書裡告訴我們,她當初是怎麼幫助一些愛作夢的人、一羣肆無忌憚的官僚,以及幾位億萬富豪,一起開啓了嶄新的太空時代,也讓我們聽到了一段奇妙的往事。(二之二;摘自《挑戰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