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中國銀行韌性幾何?

本月初,中國包商銀行破產清算。自2019年5月該銀行遭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單位接管以來,中國銀行業的體質一直都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尤其疫情爆發以來,包含中國在內,許多國家暫時放寬壞帳認列的標準,以免銀行因壞帳率上升,集體抽貸造成實體經濟大幅受損,但放寬認列標準也意謂目前中國銀行平均2%的逾期放款率(六大國有銀行1.38%,股份制銀行1.58%)存在低估風險投資人擔心銀行的資本是否足以應付壞帳上升。

根據第三方機構CreditSights的測算假設銀行2020年獲利僅爲2019年的70%,加上各銀行的貸款損失準備(Loan Loss Reserve;LLR)以及普通股權益第一類資本(CET1),六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可以承受3.6%~7.5%的貸款損失,大型股份制銀行(如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等)則可以承受3%~9%的貸款損失。

由於並非所有的逾期放款都會減損,若保守估計75%的逾期放款無法收回,則六大國有銀行分別可承受4.8%~10%的逾期放款率,大型股份制銀行則分別可承受4%至12.7%的逾期放款率。相比目前不良貸款率,該數據仍屬可控,若再考慮政府介入則更有吸收風險的空間

除了貸款這類銀行主要的資產之外,許多地區性銀行亦從事表外業務。表外業務顧名思義即爲列在資產負債表以外的業務,該業務平時看似與銀行無關,但出事時銀行仍然需要負責,最大宗的即爲承兌匯票

承兌匯票簡單來說就是銀行的對外保證,例如甲公司向乙公司購進原材料時,請銀行開具承兌匯票給乙公司,乙公司在指定日期憑承兌匯票向銀行取款,同時甲公司則在指定日期前向銀行補足款項

這類業務原本是方便企業管理龐大的應收款應付款,但在中國部分區域產生變質,部分地方政府鼓勵其下屬銀行廣發承兌匯票,目的可能是幫助部分廠商應付現金流缺口渡過難關,也有可能涉及不法。之前爆發負面新聞甚至需要政府援助盛京銀行、錦州銀行和恆豐銀行皆有承兌匯票佔總資產過大的問題,而這些銀行正位在地方政府管理不彰的東北山東

中國政府近年已開始調查銀行風險,2019年透過併購、重組和接管等方式介入高風險的銀行,並鼓勵銀行發行可轉債、永續債及二級資本債等方式以補充資本。一旦資本獲補充,等同銀行更有本錢來應付可能的壞帳風險,這降低了中國地方銀行的風險。

總的來說,中國地區性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透明度低,不排除仍有其它風險未被查明。但由於中國監管單位涉入銀行風險檢查已有時日,且地區性銀行規模有限,造成大規模系統性風險的機率不高。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型銀行則受惠於充足的資本準備,整體中國銀行業風險仍屬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