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銀行保險股信心回暖

爲什麼銀行股2022年備受青睞?主要是因爲貨幣政策的激勵。2021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先是調降存款準備金率、再來下調一年期的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2022年1月,連被視爲房貸利率基準指標的5年期LPR,也由原本的4.65%調降爲4.6%,儘管僅調降五個基點,但這是5年期LPR繼2020年4月之後的首次下調,在政策風向上極具意義。

這代表房貸利率下調的趨勢已然展開,也確立官方對於房地產市場調控趨鬆的態度。目前各家銀行幾乎都陸續跟進調降房貸利率,房貸額度不但比過往充足,放款速度也明顯加快,有利房地產市場銷售。

存準率與利率雙降,除了可刺激實體經濟外,也使得投資人對於銀行股的信心重新回暖。加上過去半年成長股普遍跌幅較大,資金也順勢逃到金融股等價值股避險。

另一方面,銀行股最近紛紛繳出不錯的財報。根據銀保監會數據,2021年第四季整體商業銀行淨利潤年增17%,淨利差也較前三季提升,顯見銀行獲利持續改善。

目前經濟處於寬貨幣向寬信用傳導的階段,不管是社會融資,或企業信貸都已見到優於預期的成長。加上財政政策發力,基礎建設持續投資,銀行資產品質跟量都有提升的機會。銀行具備低估值優勢,基本面又有獲利回升的支持,自然推動股價上漲。

不過跟銀行股相比,保險股卻表現平淡。尤其2021年,堪稱是保險股過去十年中最黑暗的一年,全年跌幅近四成,僅次於教育股。

主要因保險業的新保單多半都是由業務員親自拜訪客戶而來,但地方政府對於防疫控管相當嚴格,業務員無法面對面拜訪客戶,自然很難帶進新保單,保費收入也就不容易增長。

其次,2021年有各式各樣「惠民保」等創新產品上市,這是一款由政府主導、保險公司承保的普惠型補充醫療保險,用來作爲基礎醫保的互補。投保門檻低,保費也低,但保額較高,從2020年推出以來,就成爲極火爆熱門的健康險。

但這種產品對參與的保險公司來說,不但理賠風險高,保費可能會入不敷出,也對原本可以帶來豐厚利潤的重大疾病險形成排擠效應。

很多人保了「惠民保」,就不願再增加其他醫療保險支出,業務員要賣新保單難上加難。

加上股債市不佳,保險公司自有資金的投資收益率也跟着縮水,股價也就難有表現。

不過經過2021年大跌後,保險類股的平均估值已處於歷史低位,投資人對保險股獲利及資產風險的憂慮,也幾乎都反映在股價上了。

一些保險巨頭也透過股份回購,提振市場信心,例如中國平安1月就回購了人民幣39億元,佔股本0.42%。

2022年保險股有望否極泰來,一方面是資產投資收益率可望回升;另一方面,資管新規2022年起正式落地,標榜保本的理財產品必須退出市場,當前唯一可以保證收益的金融產品,就只剩下保險,故在資產配置上的吸引力也相對大增。儘管是否爲轉折點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但在短期利多刺激下,有估值修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