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幼偉/發言人非科班又誤踩紅線!摸着石頭,小心過河
▲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剛上任,與媒體互動惹議。(圖/記者季相儒攝)
文/胡幼偉
讀了振源兄的聲明後,覺得有必要就基礎新聞學的某些觀念,再說幾句話。不管任何採訪路線,記者的日常工作,都有「攻」「守」兩面。所謂守,當然是指不漏新聞;攻,則是指獨家新聞的採寫。當然,要先能守,再求攻!
記者之所以願意加入採訪路線上同業組成的記者聯誼會,或是加入line羣組,就是爲了「能守」,也就是不要漏掉任何新聞線索。
但畢竟光是能守還不夠,在攻的方面若長年毫無表現,會被認爲能力不足。此所以記者往往必須單獨採訪發言人的原因。明乎此,發言人就不必,也不能干涉或限制任何記者爲獨家新聞而請求單獨採訪發言人。
當然,對任何記者而言,任何同業要是發了一則漂亮或重要的獨家新聞,也算是自己在防守上的一次失誤。若那則獨家中的主要消息來源是發言人,在懊惱失誤之餘,可能就會遷怒於發言人之獨厚同業。
我猜,振源兄正是爲了想避免這種遷怒,而決定「要沒有,大家都沒有;有,則大家都有」的新聞供應模式!
然而,若限制記者單獨採訪發言人,就是限制記者的採訪自由;而採訪自由乃是新聞自由中的核心元素。發言人萬不可做限制新聞自由之官僚!
聰明的發言人看清了記者羣「既聯合又競爭」的工作方式,爲了避免「滿足了東家,得罪了西家」,較「有生活品質」的工作模式,就是:
1. 除了在策略上要故意放消息給某特定媒體,(這個講起來比較深奧,振源兄現在還不用學)儘量不要主動給任何單一媒體記者重要消息,否則就是戕害「生活品質」的自找麻煩。
2. 任何記者請求單獨採訪,發言人都不要拒絕請求。你可以決定說多說少及怎麼說,但不要嚴拒單獨採訪之請求,否則,當天或甚至天天會被砲轟,「生活品質」會變得其差無比。
3. 如果想盡快讓多數民衆得知行政院的某些最新決策或意見,就發採訪通知或新聞稿給所有媒體。然後再準備接受某些記者進一步的單獨採訪。
總之,如何讓每位記者都「守得住」;又不妨礙個別記者的偶爾攻擊得分,讓記者們和自己在非常辛苦之餘,還能有過得去的「生活品質」,是發言人的工作技巧所在。
運用之妙,存乎ㄧ心!
有些潛規則,知己知彼,大家彼此有默契就好,但是,限制採訪自由,是絕對不能做,更不能大咧咧地拿到枱面上來說的絕對禁忌!
振源兄初來乍到,又非科班出身。誤踩紅線,我們可以理解。黨有黨的德性,行有行裡的規矩。
這一行,水深得很。如果沒有救生衣,請摸着石頭,小心過河!這是小弟給您的良心建議。
●作者胡幼偉,臺灣師大教授,行政院前發言人,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