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鵬:FAST的建設過程是摸着石頭過河

中國爲什麼要建造如此巨型的望遠鏡呢?姜鵬介紹,因爲更大的望遠鏡意味着更大的收光面積以及更強的闇弱信號探測能力,從而能夠大幅擴展可觀測樣本數量,幫助人類探測到更遙遠的宇宙現象

不過,“更大”這一目標說易行難。在世界範圍內,傳統望遠鏡的建造技術自1972年開始就進入了瓶頸期。彼時,德國人把望遠鏡建造的最大口徑提升至100米,此後,任何突破都是難上加難。

“雖然天眼叫‘FAST’,英文是‘快’的意思,但整個望遠鏡的建設歷程調試歷程和‘快’字沒有半點關係。”姜鵬說,從想法提出到如今的模樣,“中國天眼”原先的設計方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分析論證,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提及“中國天眼”的建設難度,姜鵬用了一個形容詞:連滾帶爬。因爲是一個全新的射電望遠鏡,沒有什麼先例可循,整個建設和運行過程都是摸着石頭過河。“現在回過頭來看,雖然我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其實也有運氣成分,如果推倒重來,能不能建得比現在的好,還真沒有十足的把握。”

目前,“中國天眼”已經產出一系列科學成果。例如,藉助它的超高靈敏度脈衝星計時精度能夠提升4―50倍,這意味着人們將有機會首次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在其他相關領域,FAST在未來能夠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樣令人期待。

不過,姜鵬說,“中國天眼”確實讓中國在中低頻射電上取得了領先地位,但不能因此盲目樂觀,因爲在其他波段上,中國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在姜鵬看來,“中國天眼”的意義,在於它能爲科學家服務,爲深空探測做出貢獻。但姜鵬也認爲,“重大的科學發現不僅僅取決於設備的優良性能,也不僅僅取決於科學家的敏銳洞察力,可能還需要一些運氣。”

在調試期間,“中國天眼”曾經面臨10萬年薪招不到駐地科研人才窘境,如今,正式運行後的“中國天眼”,人才隊伍如何?對此,姜鵬表示,目前在現場負責運維的隊伍比較穩定,今年將加大宣傳和招聘力度,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爲“中國天眼”的正常運轉提供人才支撐。

事實上,“中國天眼”早有佈局。2019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已經和貴州高校開始聯合培養人才。這樣,既能讓“中國天眼”“就地取才”,也能爲貴州培養本土化人才,可謂一舉雙贏

在大窩凼裡,如果運氣足夠好,爬到一個山頂,興許能看到霧中美麗的“中國天眼”。如果晚上去,則可以看見美麗的星空

姜鵬說,這是一道亮麗的科學風景,爲了這道風景,堅守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何星輝 實習生 張 華 周泓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