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大學生"被入職":"內鬼"賣信息,企業藉此偷逃稅
新華社北京8月6日消息,沒開始工作卻在個稅App上查詢到工資記錄!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大學生髮現自己莫名“被入職”。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瞭解到,近期稅務部門與公安、教育等部門依法查處了一批冒用個人身份信息涉稅案件,涉及北京、河北、寧波、深圳等地多家企業和部分地區高校學生。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大學生信息泄露多指向學校內部。一些企業利用買來的大學生信息虛假申報,藉此偷逃稅。
出現多起大學生“被入職”,企業藉此偷逃稅
在國家稅務總局公佈的案件中,北京某設計諮詢公司冒用高校25名大學生身份信息進行虛假申報,虛列人員成本45.26萬元,偷稅11.25萬元;寧波3家公司冒用779名大學生個人信息,虛假申報個人收入1962萬元,逃避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392萬元。
重慶大學的茶茶就被一家公司入職了。“個稅App記錄顯示,我從2019年7月開始任職於寧波衆平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每月工資4975元,已申報稅額0元。”她說,從未聽說過這家公司,也不曾簽訂入職合同,更沒收到過工資。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此前發佈公告,表示有學生反映個人信息被不法企業冒用,用於虛假報稅。
陝西、河南等地多所高校也都出現此類事件。原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大一至大四年級共有614名學生個人納稅記錄異常,其中涉及3人以上的企業22家,可能存在冒用信息、虛發工資的情形。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部分學生查到工資記錄但並未就職。
深圳市稅務局第一稽查局檢查一科副科長張曉丹表示,冒用大學生身份信息虛增人工成本是近幾年出現的偷逃稅手段。涉案企業“發”給學生的工資薪酬普遍不到5000元,低於個稅起徵點,既不用爲這部分虛增員工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又虛增了企業經營成本,減少了應繳納的企業所得稅。
張曉丹認爲,企業之所以盯上大學生,主要是因爲大學生尚未就業,很少會關注個稅繳納等情況。
大學生信息在網上“多且不貴”
記者調查發現,學生身份信息存在泄露風險,在網絡上可輕易買到大學生的身份信息。
經查實,北京的相關案件中,涉案公司實際控制人的同學爲某高校老師,雙方簽訂了一份“校企合作協議”,約定選派該校大學生到公司實習,老師向公司提供學生的姓名和身份信息,但學生並未真正參與實習工作。
寧波的相關案件中,涉案人耿某的孩子在校期間參與統一購買火車票、組織報名普通話考試等工作,掌握了大量學生身份信息。耿某發現孩子電腦信息後,將其拷貝給另一涉案人葉某,葉某則利用這些信息爲公司避稅。
北京一所高校的學生會成員告訴記者,學校在收集信息時,經常用excel表格統計,“一個大表直接發到學生羣裡,上面能看到之前填表人的相關信息,想獲取很容易。”
學校文印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學生在打印文件時,經常會用U盤拷貝到店鋪的電腦上,“他們基本不會注意文件有沒有刪除,身份證、護照掃描件等信息很多,很容易獲取。”
一些涉案企業表示,所用的學生身份信息都是網上購買的,“很多”“不貴”。
記者在某網絡平臺搜索發現一些賣家在倒賣身份信息。記者聯繫到一名賣家,該賣家表示,身份證、手機號、住址等基本信息,一條几分錢到幾毛錢不等,在校大學生的身份信息價格會稍微高一點。爲了證明其數據可靠,他還發來一張樣表,上面有10多名大學生的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證號、戶籍、就讀院校和專業等。
稅務人員提示,尚未就業的大學生信息被冒用後,由於到期沒有申請彙算清繳,可能會產生欠稅、無法打印完稅證明等問題。畢業後就業時,用人單位可能會對其應屆生身份和個人誠信產生誤會。
張曉丹表示,個人所得稅App上線前,此類“被入職”情況很難被發現。現在,大學生可以通過個稅App查詢就職記錄,對異常結果進行申訴。
不過,稅務部門負責人介紹,此類處理申訴存在一些困難。在覈查過程中,由於涉及多個部門、多個區域,存在權限和地域壁壘。比如,受害學生的地點在重慶,涉案企業的地點在寧波,需要重慶稅務部門聯繫寧波當地的稅務機關調查。
“各地稅務部門應提高政務信息化水平,進一步強化跨地區信息共享,提高發現和篩查違法行爲的能力。”張曉丹說。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表示,學生信息被冒用首先涉及個人信息泄露,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但能否立案還要看是否符合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立案條件。
中銀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庭表示,打擊此類違法現象需要重罰失信企業,除了處以高額罰款外,還可以將其列入失信企業黑名單,降低其信用評級,並在必要時追究企業的刑事責任,以此提高違法成本。
稅務總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稅務部門將繼續積極與相關部門密切溝通協調,加大對冒用個人身份信息實施偷稅行爲的打擊力度,加強大學生身份信息保護和規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