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書店+”:不輸顏值更不乏文氣

“知先堂”24小時閱讀空間高約8米的瀑布書牆本報記者 袁婧

高約八米的瀑布書牆,精緻的中式書房、一步一景……昨天,華東師範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在閔行校區連開兩個24小時校園公共文化空間——高顏值的“知先堂”24小時閱讀空間和“召文齋”24小時研創空間。它們均位於該校區教師之家一樓,今起向師生和市民免費開放。

近年來,“書店+”概念應運而生,捧紅了滬上一批高顏值、多功能的“最美”書店。而全市各高校,不少新誕生的書店不僅顏值不輸、人文氣息濃郁,更得益於豐厚的學術文化資源,校園“書店+”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知先堂”定期舉辦剪紙楹聯傳統文化體驗活動。 本報記者 儲舒婷

“每一面牆壁都會說話”的優雅書房,有助於陶冶品性

“知先堂”與“召文齋”,光聽這兩個校園文化空間的名字,即能感受到象牙塔內撲面而來的文氣——它們,皆引自經典。

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介紹,“知先”取自朱熹“知先行重”的儒家思想,即在爲學或修身的過程中,須要先致知、窮理,然後再按照所明之理去行,而“召文”則取自《太平寰宇記》。據載,秦始皇東巡時,召集文人文山,揮毫潑墨,撰寫文章。“召文”意指在此空間內召集雅士文心薈萃,集思廣益,創作創新。

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讀者步入“知先堂”,就彷彿進入了一間“每一面牆壁都會說話”的新中式書房。借鑑江南園林的造景概念,這裡實現了“一步一景”,尤其是一面高約八米的瀑布書牆,蔚爲壯觀。在“知先堂”內還設有江南非遺景觀區,今後將定期展示不同主題的江南地域文化代表性文化產品。同時,中國傳統物質文化景觀區、中式書房景觀區等展區的設立,也讓學生感受濃郁的中華傳統文化。

“在這裡,學生可以迴歸高雅的文人生活。”田兆元說,“知先堂”以文化涵養爲主,重在陶冶人的品性,通過浸潤式的環境,讓年輕學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髮自內心的認同。”

而“召文齋”則是一個24小時開放的衆創空間,也將成爲師生們的科研加油站。記者發現,這裡所有的座位均設有隔斷,一人一桌一電腦,同時配備耳機、檯燈、儲物櫃茶飲等服務。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表示,學校最新推出的兩處校園文化空間,將是思想和智慧碰撞的平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萌發科研創新的奇思妙想出自“知先堂”,而更多的科研創新項目在“召文齋”落地。

◆讀者步入“知先堂”,彷彿進入了一間“每一面牆壁都會說話”的新中式書房。本報記者 袁 婧攝

除了顏值,大學書店的辨識度來自深厚的文化底蘊

最近幾年,從鬧市商圈、老式石庫門建築到城市遠郊,滬上崛起一批新生的書店,憑着高顏值,紛紛成爲城市新地標網紅打卡地。由此談及最新開設在校園裡的兩個文化空間,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認爲,比起一般的“網紅書店”,高校書店的辨識度來自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高校閱讀空間獨有的學術氛圍,這是社會上的書店很難超越的,在這裡,主要陳列的是古今中外文藝學術名著,我們還定期舉辦高水準的學術講座、學術對話”。

據悉,“知先堂”24小時閱讀空間不僅是圖書、文創產品的展示平臺,憑藉高校在教學、科研、文化傳承領域的優勢,華東師大正考慮將這裡打造爲學校的“第三課堂”。

比如,哲學系師生將在此設立“明明德茶室”,探索哲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這裡還是列入上海市級非遺名錄“楹聯藝術與習俗”的傳承基地,並同時開闢“優秀傳統文化與東方美學”體驗區,定期開展傳統文化講座和非遺類的展覽、體驗活動。田兆元說,作爲高校中爲數不多的非物質遺產文化保護單位,從華東師大前身之一——大夏大學時代開始,過去100多年來,楹聯藝術在這座校園裡傳承不斷。“通過在閱讀空間舉辦‘寫春聯帶回家’這樣的活動,文化傳承必定會活起來、火起來”。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兩處全新校園文化空間的運營方,是華東師大民俗學博士張海嵐領銜的學生創業團隊。

“今後,通過舉辦二十四節氣茶會茶藝培訓等活動,我們將進一步擴大優質學術資源和文化資源的輻射範圍,惠及更多周邊社區的居民。”張海嵐說。

“大學是高等學府,是知識聚散之地。與書店結緣,當是大學題中應有之義。”陳子善告訴記者,過去,上海各大高校四周都有不少書店,大大小小、個性各異,後來由於各種原因這些書店陸續消失,未免令人遺憾。而今重啓的高校“書店+”模式,提供的是一個全新的平臺,不僅買書賣書,還將在更大的思想空間裡傳播新知、培養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