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薪既是教育失敗也是國恥

鄧哲偉

臺北市長郝龍斌提出「低薪國恥」,央行總裁淮南則認爲低薪是教育的問題。個人則認爲兩者說的都對,因爲教育政策的失敗,就是國家恥辱。所謂的教育改革(簡稱教改),美其名要廢除聯考,減輕升學壓力結果不僅學生課業加重,竟然18分就可以考上大學。重點是畢業就是失業的開始,學非所用,從國小一路唸到研究所,大多都是通識教育,企業要的專業知識或是具備基礎科學的人才,卻永遠不夠。會有這樣的結果,就是教育政策完全無視市場的需求,沒有積極引導及訓練人才,搞個完全封閉式的教育體系,與業界脫離太大,長久下來影響至極,可謂國恥。

國父曾說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讓人發揮所長,就是國家富強的關鍵。既然臺灣是以電子業爲最核心的競爭產業,教育也應該配合去維持電子王國的美名,應該要引導人才往此方向前進,怎麼能讓科技電子業一直喊找不到人才,結果畢業生無法從事技術的工作,全部跑去搶做低薪的22K,這些行業低薪卻擁有源源不斷的求職者,怎麼可能會調高薪水呢!

教育政策該做的事,應與經濟部共同研商,視未來產業中長期的各項人才缺口爲何,去調整系所技職體系的招生名額,如果缺的是科技人才,就應該在大學相關係所調整較多的名額,並且在國中高中的教育階段,就應該慢慢引導學生往此方向走。除此之外,技職體系的建教合作要擴大且持續,把國中不願意讀書的學生引導至技職體系,而不是讓他們上課睡覺考試亂寫還考上大學去浪費資源。大學的授課也要引進企業實務的專業學習,甚至建立寒暑假到企業實習的機制,讓產學能夠合一

另建議可仿效大陸國外的經驗,以企業冠名贊助的方式,讓企業與學校有更緊密的結合,如北京大學匯豐學院、北京大學的光華管理學院、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等。若哪天能出現類似清華臺積電機學院、海洋陽明航管學院或者是政大兆豐金融學院等,讓臺灣優秀的標竿企業,與大學學院結合,如此企業即有穩定的人才來源,且學院的課程更能貼近企業需求。

臺灣競爭力關鍵因素就是教育,唯有教育的再改革,臺灣纔可能改變低薪的命運。教育不應該讓人人都上大學,而是應該因材施教,讓各行各業都有人才的供給全部都是高學歷的臺灣社會,只會讓物價飛漲,工資持續低迷,結果只是讓更多人出國淪爲臺勞

●作者鄧哲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