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12345熱線服務外包,有一些問題需要釐清

近日,山東一家勞務公司中標聊城市12345市民熱線受理中心“12345”平臺服務外包項目一事,引發網友熱議。聊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顯示,中標企業爲山東陌一勞務有限公司,中標金額爲16665264.00元。此前該項目招標公告顯示,該項目爲政府採購項目,專門面向中小企業採購,預算金額爲1673萬元,合同履行期限爲1年。記者注意到,在全國範圍內,12345熱線實施政府購買服務並不罕見。(8月20日《大河報》)

在市民生活和公共治理中,12345熱線愈加爲各方所倚重。特別是在自上而下推動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歸併之後,12345更是作爲標準化、統一化的溝通端口而爲人所熟知。毫無疑問,12345承擔了越來越多的職能,而這就必然要求其能力建設因應形勢、跟上節奏。就此,梳理各地的經驗做法,大致可以分爲兩類,有自建團隊苦練內功的,也有購買服務的。此番,聊城斥資千餘萬對外招標,無疑屬於後者。

“花1670多萬元外包12345熱線服務”,這一新聞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其中爭論的焦點並不複雜,無非在於該不該、貴不貴。在一些人看來,既然是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理應屬於職能部門的權責,怎麼能假手他人當甩手掌櫃呢?再者說,不過是接接電話的活兒,毫無門檻和技術含量,一年竟要花掉1600多萬元,似乎有些超乎想象了……凡此種種質疑,看似不無道理,其實多少有些會錯意、想當然了。

的確,公權無法轉讓,12345儘管是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但是其本身的接線服務,並不涉及公權力的行使,所以從法理上,將這一服務外包,並不存在障礙。狹義地看,12345只是一個投訴收集、意見反饋的渠道,它是信息要素聚合、分發的節點,而不是權力要素分配、運作的一環。從本質上說,相關的中後臺工作是勞動密集型,而非權力密集型,適合採取“政府購買服務”這一模式。

一年花1670多萬元外包12345熱線,是不是貴了?這其實不能臆想,得結合合同約定的人員數量、服務標準、考評要求和支付結構等來綜合考量。毋庸諱言,當市民對12345的接通率、響應度和服務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時,那麼與之相關的投入,也必然是要水漲船高的。招標是否公平透明是一回事,12345熱線外包是否成立則是另一回事,這兩者不能混爲一談。

近年來,很多地方選擇將市民熱線外包的模式,其實是公職系統減負“瘦身”、“放管服”的一種體現。需要釐清的是,這種外包絕不是花錢圖省事,而是轉化政府角色,真正以甲方和監督者的角色,來敦促服務商盡職履約,以此持續倒逼12345提升效能和羣衆滿意度。

作者 然玉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劉自學

主編 熊波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