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腹痛竟罹罕病 4大症狀當心「神經內分泌腫瘤」上身

▲常腹痛竟罹罕病!4大症狀當心神經內分泌腫瘤」上身。(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一名張先生8年前因經常性絞痛就醫,一開始以爲胃潰瘍,便服藥治療,但不到三個月症狀又反覆發生,4年來情況仍不見好轉,還差點被轉進精神科。最後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經切除後一開始還被診斷爲腺癌,後來才知自己罹患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連過去經常被同事稱羨氣色紅潤精神好,竟也是病徵之一。

根據臺灣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消化系統中第二常發生的腫瘤,僅次於大腸直腸癌,每年約有七百多位病例長庚醫院一般外科黃燦龍教授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部位多,且無特定症兆或症狀,常被誤認爲其他疾病功能性易誤診,非功能性則難察覺。

神經內分泌腫瘤爲症狀複雜,甚至是完全沒有症狀的腫瘤,有超過半數患者發現時已惡化或轉移,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榮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陳明晃醫師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依據荷爾蒙分泌量多寡,分爲功能性及非功能性兩種;功能性患者僅佔四成,因腫瘤原發位置產生不同病症如腹瀉、腹痛、盜汗、心悸等,導致難以確診。

而非功能性的腫瘤佔約六成,病人症狀輕微甚至沒有症狀,常拖到晚期因腫瘤變大或轉移才被確診。但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程緩慢,存活期率高,若腫瘤侷限在特定器官分化良好,手術後仍能使用荷爾蒙療法。而今年八月健保署已通過廣泛適用於胃腸胰的「長效型體抑素治療藥物」,可望造福每年約400多位患者。

▲長庚醫院一般外科黃燦龍教授。(圖/達志示意圖)

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針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程期別進行統一分類,主要可分三級,通常第一級、第二級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平均存活期約33個,若是第三級的5年平均存活率僅4%。陳明晃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大部分會先以手術開刀爲首選,若手術無法切除或已轉移則考慮內科治療。以目前現行治療方式,有緩解症狀者如荷爾蒙療法,若腫瘤已成爲分化不良期別,則可考慮化療或是標靶治療。

黃燦龍教授強調,隨着不同激素分泌會產生不同的臨牀症狀,近六成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部位在胰臟胃腸道器官,其次是肺部。臨牀多以皮膚類症狀如熱潮紅、腸胃道症狀如腹瀉腹痛、代謝類症狀如低血糖與盜汗。但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難發現,醫師建議要留意4大症狀,只要3月內症狀無法控制,就要當心是惡性腫瘤,要進一步就醫檢測

1.「4」大類症狀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常見的四大類症狀爲「腹痛與腹瀉、熱潮紅、體重遽降、低血糖與盜汗」。

2.「3」個月症狀無法控制若症狀反覆出現並加劇,同時藥物無法控制則須當心。

3.「惡」性腫瘤所有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都爲惡性,不管是有功能性或無功能性腫瘤,只要有惡性變化就有可能轉移。

4.「一」定就醫檢測先掌握血清濃度判讀(如CgA嗜鉻蛋白A)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再以切片檢測SSTR反應判斷最佳治療方式。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