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塊錢有啥用?3700多萬農村學生吃上營養餐
不過是買一袋小零食,一瓶普通飲料,但對於廣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丹江初級中學的學生來說,卻是一頓豐盛的午餐:牛肉炒萵筍、豬肉炒黃瓜、素炒大白菜、筒骨湯、米飯。
201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意見》,以集中連片特困區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爲重點,正式啓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在很多類似丹江中學的農村學校,看似不起眼的4塊錢,卻發揮了意想不到的大作用。營養餐啓動以來,取得哪些成績?又出現了哪些亮點?日前,記者帶着疑問對這些農村學校進行了採訪。
覆蓋13.7萬所學校3700多萬學生
投入4塊錢,能讓農村學生吃到“肉、蛋、奶、菜、菌、豆”,充分滿足學生攝入成長所需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素。
爲了讓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都能像廣西融水縣學校學生一樣,每天吃上美味的營養餐,中央財政爲727個國家連片特困地區縣(含36個團場)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標準爲每生每天4塊(800元/年),併爲920個地方試點縣給予獎勵性補助。
從2011年至今,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膳食補助資金1472億元,惠及全國29個省份,13.7萬所學校,3700多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
世界糧食計劃署對169個國家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1%的國家同時在中學、小學階段提供營養餐,我國營養改善計劃覆蓋了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走在了世界前列。
世界銀行、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對營養改善計劃十分關注,經實地考察後給予高度評價,認爲“在世界範圍內,中國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是一項了不起的計劃”。
吃得好,更吃得健康
中午時分,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禪林小學500多平方米的食堂裡,熱氣騰騰,飯菜飄香。“我們更喜歡在食堂裡吃熱乎乎的飯菜”“食堂的飯好吃”,學生們發出這樣的感嘆。
禪林小學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小學,學生就餐經歷了自己帶飯、學校蒸飯、蛋奶模式、學校食堂供餐等方式的轉變。
爲了讓學生吃得好、吃得健康,禪林小學還配備了專門的營養師,利用廣元本地所產黑木耳、香菇、核桃、蕎麥等特色產品研製綠色、營養食譜,均衡營養。
目前,營養改善計劃主要包括學校食堂供餐、企業供餐和家庭託餐三種供餐模式,其中,學校食堂供餐因安全、衛生、規範,最受學生歡迎。
全國學生營養辦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實行不同的供餐模式,但力推學校食堂供餐。爲此,中央財政安排30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試點地區學校食堂建設,現已完成食堂建設項目6.85萬個,新建、改造面積2563萬平方米,購置了價值21.97億元的廚房設施設備,爲以學校食堂供餐爲主的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撐。
隨着資金的投入,改變隨之而來。目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共計51萬餘所,設有食堂的學校38萬戶,約佔全國學校總數的74.51%。全國實行食堂供餐的試點學校比例達到78.89%,國家試點縣達到85.46%。
“爲了確保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好,學校還成立了學校營養膳食委員會,監督學校食堂供餐食譜的制定和落實、食堂原輔材料的採購、供餐成本的核算與公示、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聽證食堂飯菜價格的核定。”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禪林小學教師李波介紹說。
據瞭解,教育部委託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發了“學生電子營養師”系統。6年來,通過對學校實際供餐情況進行營養分析和評價,科學指導供餐單位提供符合中小學生生長髮育所需的食物,有效提升了試點地區和學校營養配餐能力。
後廚“曬”在“網”上
在福建省尤溪五中,學生家長如果想了解孩子吃什麼,只要通過手機點擊進入“營養校餐”信息化管理平臺,菜譜、進貨渠道、食材製作和就餐過程都能一目瞭然。
營養改善計劃正在“升級”。
目前,市場監管總局正會同教育部門,全力提升學校食堂的“明廚亮竈”覆蓋率。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經營司副司長馬如林介紹,在此基礎上,積極推動學校食堂“明廚亮竈+互聯網”,將後廚“曬”在“網”上,讓學校食堂置於家長、師生、監管部門和社會的廣泛監督之下,實現社會各界對校園食品安全能檢驗、能評判、能感知。
截至2019年10月14日,全國學校食堂“明廚亮竈”數量達到31.86萬戶,覆蓋率佔有食堂學校數的84%。
2019年9月,教育部會同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農業農村部聯合部署開展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印發了關於做好學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和要求。
截至10月14日,檢查校園周邊食品的經營者63.1萬戶次,約談了2.7萬戶次,立案查處2667起,對1.14萬戶提出了警告,取締了496戶無證經營者,撤換食品原料供貨商2352個,更換供餐單位536個。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表示:“下一步將落實學校相關負責人陪餐制,每天不少於1名校(園)領導陪同學生就餐,保證學校食堂‘明廚亮竈’覆蓋率超過80%,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力爭達到全覆蓋,作爲校園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量化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