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言推動中國特色財政文化建設,深化財稅改革

10月20日,在福建廈門召開的財政學史與財政文化年會(2024)上,多位財稅專家就中國特色財政文化建設、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展開深入研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高培勇教授在會上表示,中國財政學研究必須着眼於歷史和文化視角。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並非從零開始,而是既有繼承性、又有創新性的財稅體制改革。只有立足於歷史文化視角,只有站在已經達到的國家治理和財政文明的高度,才能深入把握現代財稅體制的內涵與外延,才能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財稅體制改革落到實處、抓住要害、踩到點上,確保不走偏變樣。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會上表示,財政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財政思想和治理理念,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現實中的財政問題。我國傳統財政文化以“經邦、富民、共生、有度”爲關鍵詞,提供了“國家、人民、社會共同體、防範公共風險”四個觀察財政的維度。他指出,我國財政要借鑑中國優秀傳統財政文化,在今後的改革實踐中汲取古人之智慧,尋找新啓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在會上稱,過去幾十年來,中國財政學學科發展及理論研究從來沒有離開過傳統文化的滋養。在新形勢新背景下,必須下更大的功夫、花更多的精力,持續不斷地將財政學史和財政文化的研究向縱深推進,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新時代財稅體制改革的基本取向、重點任務和實踐路徑。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原院長張馨教授在會上表示,把握中國目前的經濟體制與財政的內在聯繫是經濟體制改革發揮牽引作用、引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內容。以重點帶動全局,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他強調,要抓住我國財政制度在國有經濟財政、土地財政、“集中力量辦大事”財政、分稅制財政體制、財政赤字和公債等方面的獨有特徵,繼續深化研究,建設與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代財政制度。

西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委員會主席劉蓉教授認爲,在“財政雙低”的背景下,我國財政汲取方式進入轉型期,要重視國家能力、財政能力、財政汲取能力之間的三維關係,從財政社會、文化、制度多視角看財政汲取能力,把握社會網絡、財政與法律體制等影響我國財政汲取能力的多個因素,平衡財政文化與提升財政汲取能力之間的關係。

上述年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廈門國家會計學院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