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解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事關居民增收、財稅改革、戶籍改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周瀟梟 北京報道

7月15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文簡稱“《決定》”)。

7月19日,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國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央改革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穆虹,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正部長級)唐方裕出席發佈會,並答記者問。

唐方裕表示,全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審議通過了《決定》。需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決定》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

中央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爲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爲出發點和落腳點。《決定》對經濟和民生領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韓文秀從七個方面加以介紹,包括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

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在各領域各方面改革的首位,以期促進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進一步激發市場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決定》強調要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要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對侵犯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的行爲實行同責同罪同罰。

韓文秀進一步表示,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一方面,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要推進能源、鐵路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面,要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提供更多機會,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規範涉民營企業行政檢查。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要制定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

韓文秀還指出,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是一項重大改革任務。《決定》明確了三方面關鍵改革舉措:一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包括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統一規範、信息共享的招標投標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等。二是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三是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包括完善產權保護、信息披露、市場準入、破產退出、信用監管等制度。

國務院原副秘書長、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江小涓表示,到2035年,我國人均收入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對今後的增長速度提出明確要求。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很核心的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需要繼續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所有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需要對各類經濟主體一視同仁,由市場依據效率和風險雙重評估決定資源配置方向和領域,使各類市場主體能對要素使用做出合理決策,提高全要素配置效率。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決定》強調要構建國家戰略制定和實施機制,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深化財稅體制、金融體制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針對地方政府和基層財政困難,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要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

針對地方政府和基層財政困難,《決定》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要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

財稅體制改革堅持問題導向,着重致力於解決當前地方政府和基層財政困難。2023年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7萬億元,其中中央收入佔比46%,地方本級收入佔比54%。2023年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7.46萬億元,其中中央支出佔比約14%,地方支出佔比86%。

近年來,爲了幫助地方政府更好實現收支平衡,中央財政加大了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2023年這一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元。另外,爲了減輕地方償債壓力,近年來中央財政更大力度加槓桿,將增發的國債資金轉移給地方政府使用。

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表示,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中央財政收入一般佔比在60%以上,中央支出佔比普遍在50%以上;相較之下,我國中央財政收入和支出佔比都偏低。下一步,應該提高中央支出佔比,比如將養老保險等事關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事權上收中央。

我國作爲人口和麪積大國,實現政府需要處理大量管理事務,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以此更好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也尤爲必要。近期,市場上有關消費稅劃轉地方的討論增多,旨在進一步充實地方財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高培勇撰文表示,當務之急是要推動經濟加快恢復向好,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應該盯住相關行爲主體關切,側重在穩預期、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上。比如,對於地方政府,應充分調動和發揮地方積極性,要穩定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格局、全面落實分稅制、讓地方政府形成關於經濟發展和自身財政收支的確定性預期。

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

《決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爲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強農惠農富農,《決定》提出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推進以人爲中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既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之一,也是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舉措。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穩增長應推動一些基礎性兼具擴張性的改革措施,其中,與擴大消費需求相適應,應加快以進城農民工爲重點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當前,中國生存型消費需求已經基本解決;消費增長更多是由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體育、娛樂、金融服務、交通通訊等發展型消費拉動。這類發展型消費多是採取集體消費或公共服務的方式,與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直接相關,需要政府搭臺子、建制度、出資金。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趙坤錶示,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有助於穩定勞動力供給、培育現代產業工人隊伍;也有助於擴大消費需求,不斷釋放巨大內需潛力,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和重要支撐。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目前仍有1.7億進城農民工和隨遷家屬尚未在城鎮落戶,有序推進這部分人羣市民化是城鎮化的首要任務。建議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破除各類隱形落戶門檻。建議加快建設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比如超大特大城市可創新城市更新模式,爲農民工提供可支付健康住房和正規社區服務;增加人口流入較多城市的教育投入和中小學教師編制,確保隨遷子女在流入地享有普惠性托育和學前教育;優化社會保障政策體系,提高新業態從業者參保率等。

《決定》強調要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

韓文秀表示,《決定》堅持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隨着這些舉措的落實見效,必將進一步增強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擴大國內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

7月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全會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強調堅定不移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韓文秀表示,當前,我國經濟保持回升向好態勢,主要宏觀指標符合預期,同時也面臨一些困難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一些地方財政困難,表明我國經濟恢復還不夠強勁,不同地區、行業、企業之間存在分化現象。下一步要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一靠政策給力,二靠改革發力。

一方面,要更加有力有效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好發力見效,加快專項債發行使用進度。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要落實好“兩新”、“兩重”決策部署,實施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要把長遠增後勁與短期穩增長結合起來,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強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項目建設。

另一方面,要紮實推動人民羣衆和企業可感可及的改革。按照三中全會的部署,要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羣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體制機制,形成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針對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放緩現狀,韓文秀表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韓文秀指出,近期,房地產市場正在出現積極變化。要堅持消化存量和優化增量相結合,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房地產新政策,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盤活存量商品房和土地資源。下一步,要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消除過去“高負債、高週轉、高槓杆”的模式弊端,建設適應人民羣衆新期待的“好房子”,更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並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融資、財稅、土地、銷售等基礎性制度。需要指出,我國新型城鎮化仍在持續推進,房地產高質量發展還有相當大的空間。

韓文秀還表示,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面對新的國際環境,要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不斷拓展我國的發展空間。同時,要充分挖掘內需潛力,充分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推動我國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中國經濟是大國經濟,內需潛力大,內部可循環,只要辦好自己的事,就能夠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行穩致遠。

2023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80%,消費成爲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國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前中國居民吃穿住用得到基本滿足,消費的重點從商品消費逐漸轉向服務消費。擴內需應該順應這樣的消費趨勢,可以通過降低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負擔,促進這些服務消費的擴張;可以通過完善社保體制,減少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