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憲王朱有燉:有明一代反對殉葬的第一人

明初,殉葬這種漢代以後幾乎在中原絕跡的殘酷制度,再度死灰復燃,在宮廷與王公大臣中間流傳起來,主要針對目標爲死者的妻妾等女性。自洪武迄天順這近百年間,單宮廷舉行的殉葬,就賠進去上百名嬪妃。直到天順八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留下遺詔宣佈廢除殉葬,明憲宗朱見深這位後繼者遵照遺詔執行,並下詔對廢止殉葬風俗做了蓋棺定論,積壓在女性頭頂這團魔咒才得以消散。

然而有人比朱祁鎮更早發出反對殉葬的吶喊,並對朱祁鎮造成了一定的觸動,堪稱明代反對殉葬第一人,他就是明朝周藩第二代親王——周憲王朱有燉。

朱有燉,號誠齋、全陽子、全陽翁、蘭雪軒、老狂生、錦窠道人、錦窠老人等,生於洪武十二年(1379年)正月十九,系明朝周藩第一代周王朱橚嫡長子。至於生母周王正妃馮氏,是開國六公爵之一的宋國公馮勝之女。性情和善,素以孝行稱名。

在太祖諸孫中,排行僅次於懿文太子朱標嫡長子朱雄英(皇嫡長孫),晉王朱棡嫡長子朱濟熺,朱標次子朱允炆,燕王朱棣嫡長子朱高熾,朱標第三子朱允熥,爲明太祖第六孫。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出身不高,但相當明白知識的重要性,對於子孫的教育極其重視。至正二十年(1360年)聘請宋濂等名儒爲師,給6歲的嫡長子朱標開蒙,授其經學。明朝成立後,在宮中特設大本堂,延請名儒輪班爲太子和諸王講課,並從國子監中挑選才俊青年伴讀。皇子們的培養固然要抓,皇孫們的教育也不能放鬆,太子及秦、晉、燕、周等藩的適齡皇孫,均被留在南京一同就學。也就是說,朱有燉與朱高熾、朱允炆這兩位日後的帝王,都有着同窗之誼。

父是當朝皇帝的嫡子,子爲繼立皇帝的同硯。有此底蘊,按理小日子應當很是舒坦,然而朱橚、朱有燉父子卻命運多舛,一再於提心吊膽中度日。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年底,朱橚因擅離封地開封,私下前往鳳陽會見老岳父馮勝,惹來老爹朱元璋的無限怒火,一度被髮配雲南,在長兄朱標的求情下,才改判幽居京師。

年僅11歲的朱有燉,因老爹獲罪,被自家老爺子委以監國重任,直到洪武二十四年,朱橚獲釋返回開封,纔算結束監國。在此期間,被冊封爲周王世子,可見老爺子對他的能力極爲讚賞。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朱元璋駕崩。十六日,朱允炆即位,改明年爲建文元年,史稱建文帝。八月,打着備邊旗北上的曹國公李景隆,途經開封時,突然率軍包圍周王府,將除汝南王朱有爋一系之外的闔府上下全部押解京師治罪,最終被流放雲南。周藩成爲建文朝第一個垮臺的親王。

朱有燉突遭此難,表面上是其老爹朱橚在老爺子去世後,心生異志,根本原因是爲了削藩,以解除叔叔們對自己皇位的威脅。建文帝繼位後,諸藩之中地位最尊貴、實力最強盛的燕藩,成爲了上到皇帝,下到方孝孺、黃子澄等親信大臣,眼中的頭號大敵,剿滅燕王是削藩能否成功的頭等大事。朱橚身爲老皇帝的嫡幼子,帝國四大親藩之一,燕王朱棣唯一在世的同胞兄弟,自然也成爲了他們砍伐燕藩這棵大樹前需要先行削去的重要枝幹。故此周藩毫無意外成了第一個被針對的藩王。

直到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靖難成功,奪得帝位,朱有燉才被皇帝四伯從雲南召回,與恢復爵位的父親朱橚重返開封,繼續自己的周王世子生涯。

經歷此次政治風波,重返開封的朱有燉父子變得謹小慎微,永樂年間,明成祖對晉藩的整治,更令其戰戰兢兢。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橚奉召去了一趟京城,回到封國就主動把自己的三護衛獻還朝廷。文韜武略都很出色的父子倆,從此放馬南山,將人生抱負徹底轉向個人興趣愛好。朱橚憑藉一部《救荒本草》,名留植物學史和中醫藥史。朱有燉則醉心於文學,詩文書畫亦皆有成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史書對他的蓋棺定論是“博學善書”。

朱有燉在散曲、詩、詞、文等方面著述衆多。受到新崛起的小說的衝擊,明初百年間,散曲創作相對沉寂。朱有燉的出現給明代散曲帶來了新的生機,他一生創作散曲無數,現存的刊刻他生前的《誠齋樂府》,共存有小令264首,套數35首。這些作品多是“吟詠情懷,嘲弄風月”,大致可分爲吟詠個人情性、勸誡醒世兩大類,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在他的詞句中,透露着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自管仲創設妓院以來,嫖妓這一行爲便貫穿了中國數千年封建史。在文人騷客的推動下,流連風月,甚至成了雅事,無數達官顯貴、王孫公子,將這種錢色交易當成至情至性之舉,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醉心於百花叢中。

朱有燉對這種行徑深惡痛絕,主張整肅官場秩序,凈化社會風氣,爲此寫了一曲《戒嫖蕩》,勸那些沉湎在風月場中的年輕人,切莫將這種柳絮一樣虛無縹緲的歡場愛情當真,也不要將精力花在這些不切實際的地方。

一個天潢貴胄寫出這種詞曲,朱有燉這位明代曲壇巨擘可謂是相當有意思。正是這種真性情,他所作的散曲備受明清曲家讚賞。明代戲曲家兼戲曲理論家徐復祚,在其《曲論》中評價道:“若夫散詞、小令,則家和璧而人隋珠,未易枚舉。”與徐復祚名家呂天成《曲品》上稱朱有燉“色天散聖,樂國飛仙。胤出天潢,才分月露。”尊其散曲爲“上品”。

在其衆多文學造詣中,生前影響最大、身後享譽最高的,則是雜劇。其一生共創作雜劇三十一種,尤爲難得的是,他的雜劇歷經近六百年治亂無常世事滄桑,卻全部完好保留至今,是現存雜劇種類最多的劇作者,這在古代戲曲作者中堪稱異數。

關漢卿這位被稱爲“東方莎士比亞”的元代大戲劇家,在當代幾乎家喻戶曉,朱有燉雖然在當下名聲不顯,但其成就卻堪與關漢卿相媲美。

雜劇,是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到成熟階段,最早出現的傳統戲曲種類。以其發展演變地域和時期的不同,又可分爲宋雜劇、金院本和元雜劇。元雜劇是雜劇發展的巔峰,但其表演形式卻失於呆板。元末明初,以北曲爲基礎的雜劇日漸趨於衰落,並逐漸被南戲爲代表的新興傳奇劇所取代。

朱有燉雖然一生堅持不作傳奇,而致力於延續雜劇,但對雜劇的表演形式大膽的進行了深度革新,在雜劇與傳奇劇之間起着承起作用。他的作品文詞本色,音律和諧,注意調劑排場的冷熱和歌舞的穿插。突破了元雜劇一人主唱的限制,讓旦、末輪流出場主唱,唱腔上也雜以南曲,不純唱北曲,配上隊舞和諧美音律,使表演形式變得生動活潑,觀賞性大爲提。

這種打破傳統的創作模式,讓文辭變得華美易懂,音韻跟哪位和諧入耳,且便於演出,深受大衆好評與喜愛。因此有明一代,朱有燉所創造的雜劇流傳甚廣。明中葉文學家,復古派前七子的領袖人物李夢陽曾寫詩對此進行讚歎:

也因此,明清之際的戲曲家和戲曲理論家孟稱舜,在其《古今明劇選·小桃紅》中稱朱有燉爲明人雜劇之“國朝第一作手”。時至今日,他的影響力已經跨越國界,蜚聲海外,比如哈佛大學教授伊維德就著有《朱有燉的雜劇》一書,對其作品進行專門的深入研究。

朱有燉能在文學上有此成就,與他爲躲避明朝初年風譎雲詭的政治風波,一心埋首書卷,有很大關係。即便如此,他依然沒能置身事外。找他麻煩的是朱橚的逆子,朱有燉的胞弟汝南王朱有爋。

朱橚一家子翻身成功,當初出告的逆子朱有爋自然要倒黴。朱橚的處理方法非常簡單粗暴,要求皇帝四哥將這個逆子賜死。但此時立足剛穩的朱棣自然不願擔上殘害侄子的罪名,於是乎將朱有爋打發到了雲南,讓他好好地去品嚐一下當年父兄遭的罪。直到永樂二十年(1422年),在朱棣的屢屢撮合下,他才得以返回開封,然而本性未改。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熾突然駕崩,在位僅僅十個月,皇太子朱瞻基即位。當年閏七月,藩王之中最年長的周王朱橚薨逝,十月,世子朱有燉襲封。

明宣宗剛繼位就爆發了一場內亂——漢王之亂。朱有爋藉機發揮自己的特長 ——誣告,屢屢上疏奏稱周王朱有燉意圖不軌。對此,明宣宗是一個字都不信的,於是下旨進行了訓斥。

朱有爋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他聯合五弟新安王新安王朱有熺,設計誣衊祥符王朱有爝,與明宣宗三叔趙王朱高燧密謀造反。朱有爝是朱橚的四子,與朱有燉關係密切,因此朱有爋打算通過他牽連朱有燉,從而扳倒兄長,進位周王。結果事情敗露,被廢爲庶人。

遭此變故,朱有爝依然初心不改。是故明宣宗認爲其“秉德循禮”,足以與漢代的河間王劉德、東平王劉蒼,這兩大賢王相提並論。

正統四年(1439年)五月二十七,朱有燉去世,享年61歲,以其博聞多能,故諡曰憲,世稱周憲王。去世前,明英宗曾派出御醫前往醫治,然而無力迴天。

朱有燉無子,最有希望進位的胞弟汝南王朱有爋自己作死,致使朱橚的嫡脈與周王之位絕緣,王位只能有庶子繼承。老三順陽王朱有烜更是一早就去世了,本身也因無子而除國。於是這個天大的餡餅,幸運地砸在了老四祥符王朱有爝頭上。

六月初九,明英宗下旨令朱有爝主持大哥的喪禮,算是確認了他繼承人的身份。在這份詔書中提及了朱有燉的遺書。隨着明初殉葬制度的逐漸完善,按照規矩親王無子,王妃及側室當爲其殉葬。本就對女性有所同情的朱有燉,並不想讓與自己共患過難的王妃鞏氏等人爲自己殉葬,於是在他臨終前上疏朝廷時,特地提出不必讓王妃等殉葬。明英宗對這位叔祖還是很敬佩的,爲此他在旨意中特地要求朱有爝遵守先王遺訓,免除王妃和衆夫人殉葬。

只可惜朝廷旨意來得太遲。當月十九日,朱有燉的王妃鞏氏,及側室施氏、歐氏、陳氏、韓氏、張氏、李氏等還是以死相殉了。明英宗聽聞訃告,派出中官致祭,並下詔追諡王妃鞏氏爲貞烈、六夫人俱爲貞順。

下詔廢除殉葬的是明英宗,而觸動他廢除這項規定,成就他仁政者的始作俑者,則是有明一代提出反對殉葬的第一人——周憲王朱有燉。

是故顧炎武《日知錄》中指出:“憲王雖有此命,及薨,妃鞏氏竟自經以殉,諡'貞烈’,以一品禮葬之,蓋上御極之初,即有感於憲王之奏。” 趙冀在《廿二史札記》更是直言:“帝之除葬,蓋本於有燉之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