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嚴黨的胡宗憲,爲什麼一直和嚴黨唱反調?

胡宗憲身上的標籤是嚴黨,嚴閣老的人,可他在浙江卻頂住壓力,不執行改稻爲桑的國策。

小閣老嚴世蕃覺得胡宗憲,是要背叛嚴黨,去投靠清流。

清流覺得胡宗憲可以爭取,並派了胡宗憲的舊相識譚綸,去浙江攪亂局面。

嚴嵩對自己得意門生是瞭解的,他收到胡宗憲的信,也明白學生這麼做是爲了大局。

但是小閣老一意孤行,之後浙江的事情就不受控制了,胡宗憲的行爲也被嚴黨認爲是唱反調。

那麼胡宗憲威懾那麼要這麼做呢?

自保,爲了自己的名聲

嘉靖四十年年初,胡宗憲收到了朝廷改稻爲桑國策的文件,看完文件,作爲浙江軍政和行政一把手的胡宗憲,腦子裡反映出的第一個問題,改桑百姓的糧食問題如何解決?

老百姓只認一個道理,穿衣吃飯。

改稻爲桑後,沒有糧食,萬一官府壓低田價,難道讓他們賤賣土地?

任何一個農民在沒有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是不肯改稻爲桑的。

胡宗憲自然要問朝廷,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嚴黨和清流這一次居然很一致,不給浙江糧食。

嚴黨的主要執行人嚴世蕃,要的是強迫百姓改稻爲桑又不撥付糧食,等到百姓沒糧快餓死了就只能把改好的田賤價賣給“絲綢大戶”。

反正小閣老在朝廷,改稻爲桑的風險全部都得浙江擔着,出了事由胡宗憲擔着。

清流的願望是讓浙江亂起來,於是派來譚綸來胡宗憲身邊當“參軍”。

譚綸一方面是清流派來爭取胡宗憲的,另一方面是嘉靖派來監督嚴黨的。

嘉靖的目的是要搞錢,因此默許嚴黨在“改稻爲桑”中壓榨百姓,但這事不能夠過火,所以讓清流核心之一的譚綸來看着。

胡宗憲看清了這些問題,自然要爲自己的腦袋考慮。

胡宗憲的對策

雖然胡宗憲是浙江一把手,但是下面的官員鄭必昌、何茂才並不是他的親信。

改稻爲桑胡宗憲的態度不明朗,改稻爲桑由鄭泌昌、何茂才統一調度,九個縣讓戚繼光派兵全部進行了踏苗。

但是淳安百姓不服,杭州知府馬寧遠,將反民帶回總督府。

胡宗憲感到事情越來越大,於是給朝廷上書,讓嚴閣老支持,將改稻爲桑延長至三年。

首輔嚴嵩是一個幹了二十多年實際工作的人,怎麼會不瞭解國策匆匆上馬會出現問題,他贊同胡宗憲的想法,也瞭解他的擔心,將浙江逼反了,對嚴黨是沒有好處的。

但嚴黨的利益裹挾,讓他進宮問了嘉靖的意見,還是要執行,於是他讓嚴世蕃另想辦法。

嚴閣老做夢也想不到兒子膽大包天,繞過胡宗憲,直接下令淹了九個縣。

端午汛期前,鄭必昌、何茂才、楊金水、沈一石商量決定讓馬寧遠去做具體執行人,毀堤押淹田。

一切胡宗憲都被矇在鼓裡,直到事發,他和譚綸趕到壩上分洪,淹了1.5個縣。

出了這些事,胡宗憲氣憤,用霹靂手段將四個責任人直接殺了,然後給皇帝上奏。

嘉靖將浙江三方利益人叫去問話,胡宗憲呈上的理由不是馬寧遠的供狀,而是河道失修。

他既沒有投靠清流,也保全了嚴黨的面子,只是他被嚴世蕃嚴令辭職,嘉靖順勢將改稻爲桑的事情交給嚴黨的鄭必 昌、何茂才去做。

胡宗憲專心軍事,不再管改稻爲桑。

胡宗憲也並非唱反調,之時小閣老的做法,是要將所有責任都丟給他這個地方大員。

地方出了事,小閣老不會管,胡宗憲心中還考慮百姓的生存,以及浙江的穩定。畢竟打仗敗了他的腦袋就危險了。

他起碼保證浙江暫時不出反民,讓他把仗打贏了。

嚴世蕃爲了自己的私心,小團體利益,要犧牲胡宗憲,自然胡宗憲不願意,要保住自己的 命,也保證浙江不亂,也是他能做到的最大限度了,至於嚴黨、清流的利益之爭他也管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