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靖王朱術桂:最後一位殉國的大明正統王爺,半生顛沛流離

明清鼎革之時,華夏大地風雲激盪,滿清、南明、義軍幾大勢力逐鹿中原,征戰不休。小冰河期的疊加效果,更是讓百姓在這場天傾之變中飽經摧殘,短短數十年間人口銳減近半,多達數千萬人口在這場鉅變中失去性命。災難降臨之時,作爲天潢貴胄的大明宗室們,也從高聳的雲端跌落到無盡的深淵,承受着比普通百姓更多的磨難。

曾經高高在上的王爺們,很多仗着特權在藩地肆意妄爲,民憤極大。故而不論是落入滿清手裡,還是落入義軍手裡,被當豬養的他們終究是被當做了肥豬。當然大明王爺衆多,明末之時少說有三四百號,不可能全是昏暴庸碌之輩,比如周孝王朱恭枵,被擁立爲監國的魯王朱以海,被有立爲天子的唐王朱聿鍵等人,在國難之際展現了自己身爲太祖後裔的操守。

本文要講的主角,雖然一生並無多大作爲,卻至死保持了自己的氣節與尊嚴,當這座名爲“大明”的墓葬即將被覆蓋上最後一鍬土時,他一躍而下主動跳入墓中,選擇爲其陪葬。他就是最後一位以死殉國的大明正統王爺——寧靖王朱術桂。

朱術桂,字天球,號一元子,生於萬曆四十五年 (1617年),爲第六代長陽王朱憲煥之子,第七代長陽王朱術雅之弟,初封輔國將軍。

長陽郡國是遼藩下面的一個支系,且是其中最具傳奇屬性的支系。首封長陽王朱貴烚(音xia2)爲遼簡王朱植次子,初封長陽王,因大哥遼世子朱貴煐早夭,晉封爲遼世子,並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襲封,長陽郡國依例除封。

許是親王爵位來的太輕鬆,以至於不知道珍惜,朱貴烚在位期間不友諸弟,待庶母寡恩,捶死長史杜述,擅殺無辜百姓,毆打朝廷命官,可謂是無惡不作,簡直是荊州一霸。更爲過分的是,爲尋找刺激,竟昏了頭去霸佔親妹,做出有違人倫的醜事。東窗事發之後於正統四年(1439年)三月,被削去王爵,廢爲庶人,發配遼簡王墳園守墓。

由於遼庶人朱貴烚得勢之時不友諸弟,以至於新任遼王、前興山王朱貴燰(音wei1)上臺後,逮着二哥一家死命報復。令他沒想到是大侄子朱豪㙷(音zhi2)也是個狠角色,在叔叔的逼迫下,竟然逃出墳園意圖上京申訴,將此事捅到了明英宗面前。

其後朱豪㙷抓住機會,一次次的提升自己的地位,最終在堂兄、第四代遼王王豪墭的幫助下,於成化十二年(1476年)九月被冊封爲長陽王。長陽郡國在除國半個多後得以復封,在有明一代屬於少有的奇蹟。也正因此,歷代長陽王都很是低調,安分守己的過着自己的小日子。

長陽郡國傳到朱術桂的父王朱憲煥這裡,已歷六代(包括追封),所以朱術桂是遼簡王朱植的七世孫,明太祖朱元璋的八世孫。

相對於長陽郡國,遼藩這個大宗只能說是多災多難。第八代遼王朱憲㸅(音jie2)爲人殘暴不仁,犯下淫亂宗室、紊亂宗統、僭越不臣等重罪,於隆慶二年(1568年)十月被廢爲庶人,發配鳳陽高牆禁錮。因爲犯有意圖謀反這種大罪,故而這次遼王被廢之後,朝廷沒有更立新王,而是直接將遼藩除國。

天啓七年(1627年)三月,惠王朱常潤之國荊州,空置近一甲子的遼王府迎來了它的新主人,只不過名稱由遼王府變成了惠王府。遼藩府事,歷經廣元端恪王朱憲爀、廣元溫裕王朱術垌(音dong4或tong2)、光澤王朱術堣(音yu2)三代郡王署理後,被歸併到惠藩名下。

“(天啓七年七月)庚寅……禮部尚書來宗道題:‘遼藩支庶既已歸併惠王約束,藩體尊矣。其表箋封婚等項亦悉歸於類進,則藩體益尊矣。事權業已畫一,惟有成命,是遵無容複議。至光澤王術堣所請奉祀一節,以遼遺支派而奉遼藩六廟、湘陵香火,例所宜然。乞以地土悉歸惠府,奉祀仍屬遼藩。’”(《明熹宗實錄》)

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在攻破夷陵、荊門之後,東下荊州一戰而下。惠王朱常潤搶先一步南下避難,遼王宗室多有追隨,朱術桂與兄長長陽王朱術雅也在其中。先後在湘潭、長沙、衡州避難,在張獻忠部的追擊下南逃廣西。

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流落南直隸的朱術桂得以晉封鎮國將軍,受命與兄長長陽王朱術雅同守寧海(浙江寧海縣)。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南京淪陷。二十二日,弘光帝朱由崧在蕪湖被俘,弘光政權倒臺。

此後南明方面陷入浙東的魯監國,與福建的隆武朝廷,兩個政權對立的局面。流亡在浙東的朱術桂,選擇了投靠魯王朱以海,而其兄長朱術雅南逃入閩,在混亂中不見了蹤影,傳言已經去世。於是他在魯王的背書下繼承長陽王爵位,隆武朝廷爲拉攏魯監國政權成員,也承認他長陽王的身份。

然而事情很快有了變化,福建方面傳來朱術雅沒死,且被隆武帝朱聿鍵冊封爲遼王(注:南明時期大量除封王國得以復封,遼藩只是其中之一)。兄長晉封親王,自然不會再來跟他爭奪長陽王爵位。本來他可以心安理得的佔據長陽王位,然而朱術桂不幹,給隆武帝上疏堅決要求將王位讓給朱術雅次子。隆武帝拗不過他,遂於隆武二年(1646年)改封爲他寧靖王。

“南都亡,長陽王入閩,有傳其死者;魯監國以術桂襲封,隆武帝封亦如之。後聞其兄尚存,已襲遼王;術桂疏請以長陽之封讓兄次子。隆武帝不許,改封寧靖王。”(《小腆紀傳·卷第九》)

需要注意的是,朱術桂和朱奠培雖然都被稱爲寧靖王,可兩者決然不同。朱術桂的“寧靖”是其封號,代表着他是郡王。而朱奠培是第三代寧王,屬於親王,“靖”則是其諡號。

史籍稱朱術桂“爲人美髯、宏聲,善書翰、喜佩劍,沈勇寡言;兵民鹹尊禮之”,因此南明時期長期受命監軍。

早在朱術桂受封長陽王,成爲郡王之後,就被派往魯監國所屬的越國公方國安部任監軍,這是他第一次充任監軍一職。

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清廷命多羅貝勒博洛爲徵南大將軍,會同固山額真圖賴率軍渡錢塘江南下,進攻魯監國所部。方國安等部署的錢塘江防線瓦解,各部明軍損兵折將之下紛紛逃竄,魯監國的駐地紹興不保。

“丁酉,徵南大將軍貝勒博洛等奏報:‘大軍五月二十日抵杭州,適賊兵營於錢塘江東岸,綿亙二百里,艤舟江上以待。我軍未具舟楫,不能渡。忽見江沙暴漲,水淺可涉,遂令固山額真圖賴等策馬徑渡,分兵往擊之。僞國公方國安望風膽落,盡棄戰艦急趨紹興,攜僞魯王朱彝垓遁保台州。大兵奮力追巢,□刀屢獲全勝。擒僞總兵武景科等,斬獲甚衆,江東厎定。’”(《清順治實錄》)

朱術桂從亂軍之中逃出生天,乘船走海路奔石浦(今浙江寧海縣石浦鎮)。因方國安不戰而降,退到台州的魯王朱以海也從海門(今浙江台州市椒江區)乘船入海,前來石浦與朱術桂等匯合。

當年六月,朱以海在張名振等人保護下抵達舟山。然而割據舟山羣島的黃斌卿以自己是隆武臣子爲由,拒不接納朱以海入城,只同意他們在島上借住。寧靖王朱術桂也在其中。

魯監國在浙東潰敗,隆武朝廷也因內亂無力抵擋清軍,使得對方得以從容南下。八月二十九日,隆武帝朱聿鍵在汀州(今福建長汀縣)被擄,後絕食而死。九月十九日,福州淪陷,隆武政權正式滅亡。

隆武政權敗亡的根源在於掌控大權的鄭氏家族與隆武帝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鄭芝龍要皇帝當傀儡,而隆武帝不願,雙方因此決裂。在此過程中鄭氏集團一分爲三。身爲家主的鄭芝龍早已與清廷眉來眼去,清軍入閩後選擇降清。鄭鴻逵、鄭成功叔侄繼續沿用隆武朝名號,擁立淮王朱常清監國,在閩粵一帶抗清。而鄭芝龍的族侄鄭彩則選擇與魯監國合作,將對方從舟山迎到廈門。

離開舟山後,朱術桂與魯王朱以海分道揚鑣,被鄭鴻逵迎入軍中,負責監軍。隨鄭鴻逵、鄭成功部圍攻泉州。事有不靖,不得不退守南澳。

隆武二年十月,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音yu4)在廣州稱帝,建元邵武;而桂王朱由榔則在肇慶登基,建元永曆。南明再現兩帝並立的局面。爲爭奪正統,紹武帝與永曆帝兵戎相見,結果落得兩敗俱傷,讓奉命進攻廣東的清軍李成棟部坐收漁翁之利,於當年十二月攻陷廣州,隨即發生廣州之屠,包括遼王朱術雅在內的20餘名明朝王爺遇害。

迫於形勢,鄭成功向永曆帝稱臣,與永曆政權表面上達成和解。朱術桂隨即赴肇慶朝覲永曆帝。永曆二年(1648年)春,永曆帝命他擔任鄭成功集團的監軍。正是這段經歷,讓朱術桂與鄭氏集團建立起聯繫。

“是時鄭芝龍已歸命我朝,鄭鴻逵迎淮王于軍中,留術桂監其師,合朱成功之兵圍泉州;不克,鴻逵載淮王與術桂至南澳,朝永曆帝於肇慶。戊子(一六四八)春,命督鴻逵、成功師,就所在地方月支膳銀五十兩。庚寅(一六五○)冬,粵事又潰,乃與鴻逵旋金門。”(《小腆紀傳·卷第九》)

因東南淪陷,永曆政權的小日子過得並不好過,16年間幾起幾伏。隆武二年底,因皇位之爭,南明陷入內亂,清軍乘機佔領廣東,永曆帝先由肇慶逃亡梧州,又因梧州告急倉皇逃到桂林,隨即由轉進全州(今廣西全州市),後被劉承胤劫持到武岡州。歷經磨難才逃回桂林。

永曆二年(1648年)正月,江西提督金聲桓、副總兵王得仁先發制人,擒殺江西清廷重臣,宣佈反清復明。四月,清兩廣提督李成棟,廣西巡撫耿獻忠反清復明。金聲桓、李成棟反正,使得南明聲勢瞬間高漲,永曆帝也得以還都肇慶。然而一年之後,金聲桓、李成棟先後兵敗身死,南明再次陷入低谷。

永曆元年,就在永曆帝東躲西藏與清軍大玩躲貓貓時,繼順軍之後大西軍也宣佈聯明清。永曆六年(1652年),經過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率軍東進,先後攻取沅州(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桂林、柳州、衡州等地,兵鋒直指湖廣重鎮長沙,光復廣西、湖南大部,史稱“湘桂大捷”。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陣斬清廷宗室重臣、敬謹親王尼堪,史稱“兩厥名王”。一時間東南震動,清廷惶恐。結果因爲孫李內訌,白白錯失良機,不得不退守雲貴。

永曆十二年(1658年),清軍兵分三路進兵西南,李定國等戰敗,永曆朝廷形勢危急。東南壓力驟降,鄭成功認爲這是一個西方不亮東方亮的好機會,遂聯合張煌言所部,於次年親率大軍殺入長江,發動南京之戰,意圖光復南京。結果在南京城下功敗垂成。

長江之戰是南明在大陸最後的絕唱。戰後,鄭成功所部因元氣大傷,急需修養之地,在何斌的建議下,鎖定了海峽對岸的舊基地——被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的臺灣島。

永曆十五年(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經過大半年征戰,於十二月二十日拿下赤嵌城,將荷蘭殖民者驅逐,成功收復臺灣。

同年,流亡緬甸的永曆帝,在咒水之難後被緬方獻給清廷,於次年在昆明篦子坡被吳三桂派人用弓弦絞死,終年40歲。

永曆十八年(康熙三年,1664年),臨國公李來亨在茅麓山自焚殉國。至此,堅持抗清近20年之久的夔東十三家宣告退出歷史舞臺,南明在大陸抗清的最後一支隊伍被消滅。

臺灣方面,隨着清廷發佈遷界令,鄭氏集團在大陸的經貿財源被切斷,遂將主要心思轉移到經營臺灣之上。朱術桂等明宗室成員,也隨鄭氏集團成員一同移居臺灣。

永曆十六年(1662年) 五月初八,鄭成功去世,鄭經繼位。鄭經雖然打着反清復明的旗號,但志在割據稱王,因此選擇奉已然去世的永曆帝爲正朔,藉此避開擁立本地的明朝宗室爲皇帝,給自己的頭頂加個太上皇。

鄭經雖然表示要優待明宗室,可臺灣畢竟處於草創階段,各項供應緊缺,自然顧不上這羣“吉祥物”。爲避免陷入“首陽之餓”,朱術桂在萬年州竹滬莊(今高雄縣路竹鄉)一帶,墾拓田園達數十甲。然而鄭經不僅沒有給予他應有的禮儀尊重,反而向他徵稅。

永曆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去世,其次子、年僅12歲的鄭克塽被馮錫範擁立爲延平王。明鄭政權越發衰弱,清廷下定決心對其動手。永曆三十七年六月,施琅率清軍水師從福建渡海攻臺,雙方在澎湖爆發海戰,結果明鄭戰敗,臺灣門戶大開,本就處於劣勢的明鄭選擇投降。

朱術桂聞訊表示“是吾歸報高皇之日矣”,決定以身殉國。在此之前他對對自己的後事做了安排,將開墾的田地盡數分給佃戶,把寧靖王府舍爲佛寺。

此時王妃羅氏已經去世,身邊只有五名妾侍相伴。畢竟相伴一場,對她們還是很有感情的,因此將她們召到身邊,表示自己顛沛流離,翼圖恢復,以期有朝一日能正大光明地見列祖列宗於地下,奈何時運不濟,現在是自己爲國盡忠的時候了,你們還年輕,自找出路去吧。

不成想這些女子皆深明大義,說您既然決定保全節氣,我們又豈能自甘墮落?請賜我們三尺白綾,讓我們先君而去,黃泉路上再見。

朱術桂嘆息道“善哉!”於是提前備下六副壽材,沐浴更衣之後環坐暢飲。隨即五名妾侍起身自縊而亡。朱術桂爲她們入殮完畢後,穿戴後郡王冠服出門向平素交往的耆老道別。返回家中後,北面向東再拜,書寫下絕筆信,隨即懸樑自盡。

“備六棺,沐浴更衣,環坐歡飲。五人起自縊,術桂爲殮畢,冠服辭交遊耆老。入而北面向東再拜,援筆書曰:‘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幾莖頭髮,保全遺體。遠潛外國,今已四十餘年,歲六十有二(注:當爲六十有六);時逢大難,全發冠裳,歸報高皇。生事畢矣,無愧無怍!’” (《小腆紀傳·卷第九》)

寧靖王朱術桂自縊前,還題寫了一首絕命詩詞“艱辛避海外,總爲幾莖發。於今事已畢,祖宗應容納!”事實證明,朱術桂無愧於大明列祖列宗,他是明朝最後一位殉國的正統王爺。

明鄭政權投降時,除了朱術桂之外,其餘諸如魯監國朱以海的世子朱弘桓、瀘溪王朱慈曠、巴東王、樂安王、舒城王、奉南王及益王宗室等,皆向清廷繳冊投降。

朱術桂自殺後,島內民衆有感於他崇高的氣節,將他與元配羅氏葬在一起,並修築假墳一百多座,以免被清軍唐突了其英靈。清朝臺灣府諸羅縣首任知縣、康熙版《臺灣府志》編撰者之一季麟光,十分欽佩朱術桂,專門爲他立傳,並在文末盛讚他的氣節:

“王播遷瑣尾已四十餘年,存亡痛哭之憤,久不攖心,乃能從容就義,下至妾媵,視死如歸,由其悲涼去國之苦,固未嘗一日忘,而平日能自決於生死關頭,不可謂非仁者之勇也。”

陪同朱術桂一同殉葬的五名妾侍分別爲:袁氏、王氏、秀姑、荷姐、梅姐。她們被當地百姓安葬於朱術桂墓三十里開外的臺南魁斗山,被當地人稱之爲五烈墓。後人建有五妃廟祀之。

江川王朱膺鐩:當朝皇帝的天祖,有明一代輩分最高、最長壽的宗王

從晉爵親王例不襲封,到再度復封,遼藩長陽王家族到底經歷了什麼

遼王朱貴烚:毆打命官,欺壓諸弟,霸佔親妹,憑本事不要這爵位

遼肅王朱貴燰:最長壽的遼王,卻逮着二哥朱貴烚一家子死命報復

吉貞王朱由楝:明末去世時間成謎的藩王代表,兒子死於咒水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