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恐懼與仇恨,找回臺灣的自信與能量
親民黨宋楚瑜主席率團至大陸參訪,提出四個體諒(一,多認識和體諒臺灣人民的臺灣意識。二,多認識和體諒兩岸政治社會制度的差異。三,多認識和體諒臺灣人民對經濟自主的渴望。四,要多認識和體諒臺灣多元社會的本質);而習近平臺出四不 (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臺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臺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這中間讓我們思考,臺灣的未來究竟何去何從?大陸當局是否會從基層民衆、青年學生及在野所有力量來強化溝通?仍值得後續的觀察。
隨着中國大陸國力與經濟力量的提升,大陸與臺灣的力量不對等情況日趨明顯,在硬實力上差距日益擴大,就連臺灣原本享有的軟實力也漸漸被追上,使臺灣越來越沒自信及憂慮,退縮、憂慮更變成了仇恨與害怕,任何議題只要碰到大陸就不知所措,消極逃避與逢中必反的想法自然產生,這不但會失去臺灣發展的機會,也讓臺灣的自信及能量漸漸喪失,負能量取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能量。
臺灣的憂慮不僅反映在傳統軍事安全領域,現在就連經濟讓利及加入區域化、文化交流都變得毫無自信。只要有大陸,臺灣的決策及態度就變得怪怪的,一點都不自然,既違反事理之應然與理性抉擇,讓臺灣更加保守更倒退,失去臺灣的自信與尊嚴。
不久之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院長杜道明(Dominique V. Turpin)表示,臺灣要提升競爭力,非得「持續製造出口,但進口服務業」,才能創造就業。至於臺灣社會關心的兩岸服貿議題,他認爲,臺灣有個很大的鄰居,無法對它視而不見,臺灣要加入區域經濟整合,非中國大陸不可,就像芬蘭永遠擺脫不了俄羅斯,優勢互補纔可以同步提升競爭力。臺北美國商會更直接挑明,《兩岸服貿協議》如果被封殺,將導致其他國家不願與臺灣談判《自由貿易協定》。果真到了這一步,臺灣恐怕走投無路,在經濟上只能更加倚賴中國大陸。
這些來自非臺灣內部自己的觀察與省思,講出了對臺灣殘忍難聽的實話,從客觀現實情況來分析,試想我們不先搞定中國大陸,哪一個國家敢與臺灣簽定FTA?這是最簡單的邏輯,儘管臺灣拼命想融入國際社會及全球化的行列,但邊緣化將使臺灣事與願違,難道真實的情況還看不清楚嗎?
如果臺灣因爲政治及意識形態的恐懼、憂慮與仇恨症發作,勢將影響臺灣理性選擇及各方出路,這豈是臺灣之福?臺灣民衆憂慮臺灣可能遭到中國大陸主宰確係事實,凡事遇到大陸就變得不自然,但我們應當思考,憂慮及恐懼事實上並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讓臺灣漸失許多機會,當然臺灣仍要有危機意識與安全意識,但絕非是無限上綱的仇恨。
《服貿協議》如果不過,監督條例無法妥善解決,那麼其他國家絕對不願冒着與臺灣簽訂FTA的風險;民間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如果通過,兩岸關係必然遭到前所未有的考驗與挑戰,其結果就是因爲臺灣是主動改變現狀者,因此其後果必須臺灣獨自承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替主動挑起爭議者背書。
總之,兩岸關係維持現狀是臺灣多數民衆的最大的公約數,臺灣未來發展的命運將繫於臺灣多數人的選擇,是多數人不是少數人,若臺灣無法消除恐中、憂中症,非但問題不會解決,臺灣會陷入負能量充斥的惡性循環中,過去歷史中血淚斑斑的教訓,希望能夠給臺灣一些指引,早日找回自信與正能量,臺灣並沒有想的那麼差,臺灣政府也並非外界所批評的一無是處。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