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大千/迎戰社區感染 「兩大關鍵」決勝點!

●詹大千/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自上週萬華蘆洲地區本土新冠肺炎個案社區中的快速蔓延,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迅速將疫情警戒層級提升至全國二級、雙北市三級,由於本次傳播的新冠肺炎主要是以英國變異株爲主,傳染力與毒力(導致重症的能力)都比去年原始的病毒株來得高。

▲英國變種病毒B.1.1.7。(示意圖路透

傳播鏈無所不在

在此時刻(5/17 10:00,疾管署統計數據),疫苗的施打人數約爲19萬人,大都也都還屬於第一劑的施打,整體社區的疫苗保護力是非常低的。在疫苗覆蓋更普及之前,公共衛生政策上最重要可行措施之一就是降低人與人的接觸。根據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的全國代表性樣本調查,一般成人平均的每日接觸人數約爲10-12人。

若分年齡層來看,中小學的學童每日的接觸人數與身體接觸也都是所有年齡層最高的;加上本波疫情中,有不少的學童感染,顯示此變種病毒在年輕的族羣已經有比較高的適應力,由於新冠肺炎病毒的無症狀感染率高,且在感染初期尚未有症狀時就有傳染力。

根據近日臺大公衛學院的研究發現,約有55%的民衆是因接觸症狀前期(已感染,尚未有症狀時)的感染者而感染新冠肺炎,造成許多所謂的「隱形傳播鏈」,若民衆未有個人的適當防護(戴好口罩酒精洗手),就可能感染進而傳播。

▲被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傳染新冠肺炎,造成許多所謂的「隱形傳播鏈」。(圖/路透)

現於北部地區,未來兩週可能會有幾波個案上升的機會,去年各國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一個個案平均可以傳2.5個人,英國變異株比原本的病毒株高50-70%的傳染力,防疫的目標要控制到每個感染個案傳染不應到1個人,這時疫情纔會趨緩獲得控制。

目前臺灣的防疫政策主要就是在降低人際間的接觸,近似每個人都實施「軟性」的居家檢疫,若出門則需要正確戴口罩、勤洗手、不接觸掩口鼻等,以減少被傳染的可能。

抗疫成功關鍵之一 民衆自律

而這個防疫政策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全民的自律程度。從歐美的經驗可知,若政府頒佈很強的防疫政策,但民衆依然我行我素,最終只能走向封城一途。根據筆者分析過去國外防疫政策的效果,人流管制對於傳染的速度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尤其在交通轉運站與工作場所等的人流降低對於傳染速度的降低最有效。

▲保持社交距離,進行人流管制,且要戴上口罩。(圖/基隆市政府提供)

目前雙北鼓勵企業分流、彈性上班、高中以下停課、室內的休閒場所關閉等措施,應可降低在工作場所的人流接觸。但在交通轉運站部分,可能要注意北部人潮往中南部流動,尤其在人口密度高的都會區,這個現象在去年3-5月的連假也發生過。

筆者去年分析電信公司加總人流資料發現,人流在連假時,從外地到南部的人流會比平時多成長50%-100%。而當初北部還未有如今日的社區感染,跨區域的人流管理,有賴中央、地方政府形成一個共識,以免造成潛在感染者在全臺各地傳播。

抗疫成功關鍵之二 醫療能量維持

由於大量民衆涌入醫療院所要進行採檢,這將會大幅消耗醫院原本醫療照護的量能,也容易造成院內感染控制的危機。因此,病人的輕重症分流將可保全整體醫療能量。

所以除了社區的擴大篩檢站外,對於第一線的基層診所,是否也能提供其非接觸式的診斷工具,如唾液的快篩試劑,面對新冠肺炎臨牀症狀與一般呼吸道感染症狀類似,如:發燒、咳嗽、腹瀉等不典型症狀,基層醫師除了詢問可能的國內外暴露史外,實在也缺乏工具可以進行明確診斷。

▲新冠肺炎快篩試劑盒。(示意圖/記者湯興漢攝)

雖然檢驗試劑有其敏感度與特異度限制,但若能早期發現、隔離治療病毒量大、傳播力強的病人,(輕症可以在集中檢疫所中隔離,重症則入住專責醫院),對於病人與社區的影響,應該還是利多於弊。

對於採檢結果陰性的民衆,雖然無法完全排除僞陰性,但要求民衆除了服藥外,仍需戴口罩、與家人分食、避免親密接觸等行爲,都是現行的防疫架構下的規範。若有症狀加劇或無法緩解,再前往採檢醫院篩檢或是撥打1922協助就醫,這樣纔能有效分散醫療集中的壓力,也可將社區的潛在感染者早期篩出,避免多次重複就醫造成的傳播風險與醫療資源浪費。

決戰社區的成功關鍵在於民衆的自律程度與醫療能量之保存,前者包含個人防護設備的到位,如:正確配戴口罩、使用酒精洗手、減少不必要的接觸與移動,後者包含輕重症的分流與早期隔離感染者。唯有全民的共同努力,才能讓疫情儘快趨緩,繼續防疫新生活。

熱門點閱》

陳建仁/臺灣防疫的成功關鍵與未來挑戰

► 臺灣原來沒有超前部署 疫情未達高峰 短時間難清零(黃韻如、鄭如韻

王任賢/防疫政策難自保 良好衛生習慣纔是萬靈丹

汪志堅/本土疫情強勢襲來 就從「這點」亡羊補牢!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